七月的最后一天,为了参加“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活动,我申请了简书账号。说来惭愧,虽然年纪轻轻,但我对于现代技术使用却非常不熟练,甚至可以说是陌生的。最近的网上学习,更加剧了我认识到自己与全国各地同行的差距。当别人使用小程序打卡,各种在线编辑文档,微信群置顶文件图片音频……我还是处在使用手机最原始的阶段。
申请了简书,却发现不太会操作。修改昵称一个下午都没成功。担心明天的打卡活动受影响,只能硬着头皮先来尝试一下写读后心得。在微信小程序小打卡里面写心得很方便,使我脱离电脑的束缚,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写,但一直苦恼,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写了多少字?没想到,一进入简书写作,同步字数统计完美地解决了我之前的问题。
今天给我的挑战不仅有技术层面的,还有理论层面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的确是一本难得读懂的书。读的时候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但读过之后却不能说清楚它到底表达了什么观点?一边读一边感叹作者思维的严密,一个问题可以严丝合缝地进行论述。
戴维·珀金斯在《为理解而教》一书中将“理解”定义为“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按照他说的来对照自己,发现自己似乎没有真正理解过最近读的这些书,我只是单纯地将书中知识打包,并没有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应对真实世界中遇到的挑战。
书中提到误解的价值。作者认为“误解对于教师来讲非常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错误。它意味着一种尝试的、看似有道理但是并不成功的知识迁移。”我就像书里提到的那样,面对误解总是感到不满和气愤。
在第三章《明确目标》里,我一次意识到所有的学习目标并不是同等重要。我们应该对长期目标有优先次序。这样我们才能对要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是什么和需要弱化的是什么作出合理的判断。作者说,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有效,设计必须条理清晰,关注明确且有价值的智力因素,称之为“大概念”和“核心任务”。温和维金斯认为,能称为大概念的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提供了对科学的综合考察。”关于发现大概念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1.仔细研究内容标准。
2.在标准文档中,圈出反复出现的动词。
3.参阅现有的可迁移概念列表。
4.对主题或内容标准提出以下一个或多个问题。
5.从相关有提示性的一对词组中产生大概念。
第四章《理解的六侧面》中作者认为“表现性评估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为了构成成熟的理解,书中形成了一个多侧面的视角,即理解的六侧面:能理解、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和能自知。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需要硬啃的书。换作以前,我肯定把书扔开,再不读了。但听完中国教育报几位特级教师的讲座以后,我知道了自己不能一味读一些缺乏思维深度的书,为了提升自己理论水平,“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读不懂就慢点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