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王阳明:“尧舜乃大圣人,为何不制礼作乐,要等到周公来制礼作乐呢”王阳明回答:“任何人做事,都需要适应当时的大势,如果个当时的大势不合,即使知道事情非常好,也不会去做。尧舜时代,人们迫切需要的不是礼乐,而是填饱肚子,所以不需要礼乐。而周公时代,人们已经能填饱肚子,建立良好的秩序刻不容缓,所以周公才制礼作乐。在应该做这件事时敢于担当,即知行合一。”
郑国霸政只坚持了三年,其势力就断崖式下滑。后世写史者说,姬寐生不讲仁义,注定其事业不久。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道德写史法”。将道德定义为一切事情成败的关键,我们不必当真。
楚,本来被封为子,属于级别最低的国家,但突然称王,不称子,和周王国相同,这当然是姬宜臼弑父后的连锁反应。孔子后来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其实都在说一个道理:千万别开一种不好的先河,否则,倒霉的就是开先河的人。
所谓“华”,就是周王朝和其分封的那些诸侯,诸侯们在自己城池内大力发展农业文化,而在城池外广漠的平原上有很多游牧民族,他们不喜欢农业文化,只喜欢游牧。从事农业文化的人自称“诸夏”与“诸夏”相对的是那些游牧民族,称为“夷狄”华、夷的区别不在于血缘,而在于生活方式。
管仲提出三条规定:一、事先之准备,就是让国人都知道有什么法律和触犯法律后的结果。二、执行之态度,要无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信”,要赏必须赏,要罚必须罚;要“常”,不要朝令夕改。三、推动之力量,即以赏激励天下人行动,以罚惩罚其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