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亶父还有仲雍、季历两个儿子。季历又生了一个儿子,即是后世赫赫有名的文王姬昌。
由于姬昌贤能,古公亶父意图传位给季历,以便姬昌能够顺利继位,但是按惯例,一般由年长嫡子继承。
所以泰伯、仲雍出奔,来到江东,与越人杂居,被当地越人奉为王。同时他们断发文身,以示不再回到周原(周族人聚居之地)。这样,季历继位就是板上钉钉了。
可惜,泰伯无后。之后由仲雍及其后人继承王位。
在武王伐纣后,将仲雍后人周章封为勾吴,另封周章之弟虞仲在原夏朝国都,后世为虞国。
在吴国灭亡之后,吴国王室及其国民遂以“吴”为姓,并将泰伯视为远祖。这就是“泰伯奔吴”。
孔子对泰伯“至德”的评价,也成为一桩美谈。吴氏后人将“至德”作为堂号,同时还与《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第一》联合,做出了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世家第一,至德让三。
也有将后世季札挂剑和泰伯奔吴联系起来,做出另一副对联:三让两家天下,一剑万世千秋。
泰伯的让国美谈提醒我们:有些事情,或许暂时对自己并无好处,但是对集体有利,那么就应该不计个人得失去完成。
功名身后事,凭君笑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