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我决定教学从这个句子入手,从这个句子中的副词“已经”入手。
《社戏》是传统篇目了,怎样讲,才能讲出情趣讲出新意呢?我认为其重点和准点都是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弥漫在文字中的童真童趣童心。我的做送是“淡化故事,回归文字,品味童眼看世界,童心感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品味虚词“终于”——“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中的“终于”。
无独有偶,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我也是从两个虚词入手的。整体阅读之后,孩子们都知道了“我”其实对阿长是非常爱的,而这爱,是因为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于是我们的视点集中到了一个关键句上——“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是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确”的表达意味在哪里?
整合《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四篇课文中虚词的妙用,我写出了《让虚词登堂入室》。
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这激发了我的整合欲望,经过尝试,我紧扣“望”字,着力整合,以五问推进课堂教学。
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
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
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
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
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
这堂课之所以上得荡气回肠,就是因为整合简化了教学头绪,扩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种淹的《渔家做·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在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我实施了以主题为“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整合教学。核心环节有四:
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