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这样的“语言辨析课”超越了应试,孩子们欣喜地感叹“原来修改病句”也这么有意思啊!
4.群段
“段”的研究是我们中学语文教研中还很薄弱的一个部分。研究段的形成,提练出写段的方法,给予学生“写”段的抓手,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群段”研究方式,最能够看出段落形成的规律。
比如上《苏州园林》,在“看段”阶段,我让学生把文中两个很优秀的段落放在一起比较,琢磨叶圣陶段落展开的规律——
【举例】
中观欣赏
话题:比较3段和5段的写法,破解说明文段落展开之谜。
方法:比读。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提炼方法。
最后提炼出方法“说明文段落展开歌”:比较是法宝,举例添劲道。议论点睛笔,分总藏奥妙。
紧接着让学生以“苏州园林的色彩”为话题,根据刚才悟出的方法,现场创作一段文字,再和原文比较,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上贾平凹的《风雨》,也有类似的课堂研讨——
【举例】
看段,从段落内容展开来看,1段和7段的写法基本一样,2段和其他段落的写法基本一样。你能看出段落展开的奥妙吗?
通过比较,师生共同总结:1段和7段的写法是“纵式写法”,扣紧一样景物从各个角度来写,很聚焦。而2段与其他段落则是“横式写法”,并列铺排,先后写多样景物。所以,贾平凹的段落安排不外乎两种样式:纵式横式巧展开,段落铺排不简单。你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段群对比,提炼出来的这个“小技巧”对学生写作是很有用的。
后来上《看云识天气》,也做了这样的“段群”比较。我带领学生重点比较了预示晴天之云和风雨之云的两个段落,发现了这篇文章“段落铺展”方法:横式展开是并列,纵式前行看发展。横纵交错变化美,小小段落颜值高。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玩”了课堂写段游戏:用“纵式前行看发展”的段落展开方式简要说明著名演员周迅的成长路径。因为前有抓手,所以学生学得很扎实。
二、基于单元之内进行的整合
现在让我们把视野逐渐放大,“群”如果置身于一个单元中,美妙的教学内容就更可能被开发出来。
比如,“单元”视野内的“群标点”整合——为什么这些句子都选用“句号”?
《台阶》的结尾是: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小说结尾句表达的感情毫无疑问是无比沉重的,但作者为什么会舍弃表情达意相对丰富的问号和感叹号,而偏偏锁定了一个淡淡的句号呢?
《邓稼先》中“……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核泄漏,情况非常严峻,为什么邓稼先的语言不是感叹号呢?
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凄风。苦雨。天昏。地暗。”都是只有两个字的短句,为什么作者居然用了那么多句号呢?后几个自然段中的“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也是两个挺短的句子,作者又用了两个句号,是不是太累赘了?
抓住三篇文章中的句号,一个新颖的教学创意就出来了。整合了《台阶》《邓稼先》《亲爱的爸爸妈妈》三篇课文中三处句号的妙用,我写出了《天光云影共徘徊——句号在课堂设计中的作用举例》,很有研究的乐趣。
又比如关注“单元视野”里的虚词: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时候,我大胆地处理了教材: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讨论第三部分,最后让孩子们把视线集中在了“另外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这个句子当中的虚词“也”字上。这个虚词不引人注目,但是,稍作思考,你就会发觉,就是这个虚词,非常委婉又非常酣畅地表达了作者甚至整篇文章的情怀。
对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初一接触,在我的心底掀起了波澜的就是独句段第四自然段的那一句话“这个奇迹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