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其实不太懂,只觉得这是一封普通的信,在和妹妹拉家常。读了罗老师的导读,再仔细品读,觉得先生在信中所表达的是心系国家的大爱,也是投身平民教育的决心。
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使他也有一些“外国的贵族的风尚”。陶行知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短暂任职,那时他还保留西装革履的西式着装习惯,然而当他投身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时,着装也改变了。“知行近日买了一件棉袄,一双布棉套裤,一顶西瓜皮帽,穿在身上,戴在头顶,觉得完全是个中国人了”。本已有深浓的中国心,再一穿上中国服,陶行知感叹道:“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我们生来此时,有一定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那么,如何挽回“国家的厄运”呢?陶行知认为应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即“一方面要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如贫富、贵贱,老爷小的、太太丫头等等,素来是不通声气的,我们要把他们沟通。又一方面,我们要把深沟坚垒的纵阶级打通”。他针对中国教育阶层固化和隔离的现实问题,决心通过平民教育来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和“深沟坚垒的纵阶级”,来实现我国教育的平民化。陶行知开办暑期学校、提倡教职员学生之互助、提倡男女同学、服务中华教育改进社等等,做到“随便什么地方都去宣传平民教育”,甚至到南昌监狱给四百个犯人演讲。
陶行知先生就是真正爱国的典范。陶行知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也有非常实际的意义。然而,今天的教育能否做到先生心中所期待的呢?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最近我们学习《一个粗瓷大碗》时,我给学生讲起了当时的困难生活及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一切,孩子们听得都觉得不可思议,对于当时英雄的做法,学生都想不通。因为这些离他们太遥远,现在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多么的理所应当,怎会想到当时的困难生活。我觉得是我教育的失职,后来,我给他们放了一部《赵一曼》的电影,让学生亲眼看到当时战争的残酷,生活的困难。让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课堂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传递爱国精神,使他们从小就有担当,有情怀。当我讲起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未来几十年后,祖国的繁荣富强是靠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实现的,他们都觉得太遥不可及了。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以后,学生都纷纷点头表示,感到身上的重任。虽然他们是七八岁的孩子,虽然有些道理他们还似懂非懂,但是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应该有担当,有使命,不负先生 “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这个“最中国的”留学生,怀揣着“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的梦想,学成回国投身教育事业,这份情怀、抱负和行动值得我们所有中国教育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敬仰和学习。让我们守住教育的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