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资治通鉴》后周纪中柴荣在军事上的改革措施,得出了一个结论:柴荣的改革的出发点是强化中央权力,逐步改变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的乱局,这是北宋的政治、军事政策的起点,北宋全盘继承了柴荣的建军指导思想,甚至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满心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挺厉害的发现,上度娘一看,原来很多文章已经提出了相同的观点,甚至在一个高二历史的试卷中要论述同一个问题,一方面感慨现在的高中考试卷真的是“卷”,另一方面哀叹,原来是自己读的书少。不由想起以前早会上给人讲孔子的时候,说自己发现了一个现象,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承接点,上承二千五百年,下接二千五百年,一直以为自己在孔子身上发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后来发现原来钱穆在一个世纪前就表述了同样的观点,再一次感叹自己读的书少!不由得对另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触:你所以为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还是要认真仔细大量地学习才行。不过,至少有一点值得欣慰,就是我不再是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说法,而是开始有自己的解读了。读史书,不仅是了解历史事件,还要思考为什么当事人会这样做,再进一步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之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重点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历史事件,而是理解事件背后的观念,并用于为现在和未来作参考。
另一个问题:是停留在不舒适的舒适区里感觉更舒适,还是进入不舒适的练习区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