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电影中给人欢乐,又不失幽默可爱的应该是《刘三姐》了。
小时候看《刘三姐》只感觉刘三姐的歌声甜美,那个山歌的调调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对于电影的剧情也不用多费脑子思考,很是简单,就是贫困的山民斗财主的故事。只不过这个财主,莫老爷也是很可爱的,想通过对山歌让山民输得心服口服。结果可以想象,财主的计划落空了,只能强抢三姐关在八角楼。可又被智慧的山民救出,莫老师对于这些山民却也无可奈何。
小时候看电影,纯粹是看个热闹。对于里面的那些唱词也不是很关心,有些地方的歌词还看不明白。但对于其中某些类似猜谜语的歌词,却很喜欢,那曲调也朗朗上口。
众男声: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刘三姐: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众男声: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什么结果抱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
刘三姐: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众男声:什么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
刘三姐:菩萨有嘴不讲话,铜锣无嘴闹喳喳,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千家。
这些动听的山歌,不就是出谜语和猜谜语吗?对于当年的我们来说,等于学了很多新的谜语。或许由于《刘三姐》地处广西,很多谜底和我们当地有些出入。尤其是最后一组而言,或许电影中是为了应景,莫老爷无故躺枪。在我们当地而言,板凳有脚不会走,船儿无脚到苏州。
长大后,感觉这部电影中最好听的山歌,应该是采茶姑娘集体唱的那一段的山歌最好听,歌词也写得最好。
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
草中野兔窜过坡,树头画眉离了窝。江心鲤鱼跳出水,要听姐妹采茶歌。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
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时光掐细茶。风吹茶树香千里,盖过园中茉莉花。
采茶姑娘时时忙,早起采茶晚插秧。早起采茶顶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
三姐:采茶采到茶花开,漫山接岭一片白。蜜蜂忘记回窠去,神仙听歌下凡来。
但对于整部电影来说,高潮部分应该是刘三姐和秀才们对歌。那些请来的名士哪里是唱山歌的料,都是些只会念念之乎者也,迂腐的酸秀才。对歌还拿歌书,一看就会输。其中的陶、李两位还有点墨水,唱的几句歌词虽有点尖酸刻薄,但还算应景随口唱出。可那个罗秀才对的那几段,真的想问一句,你是莫老爷请来的救兵吗?真的是猪队友啊。
一个油桶斤十七,连油带桶二斤一。若是你能猜得中,我把香油送给你。
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匀。
听我言,家有千顷好良田。耕田耙地我知道,牛走后来我走先。
秀才们读了那么多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随便吟诵一段也不至于念数学课本题?对于生活常识缺乏的秀才们,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山民长处去比拼,哪有不输的道理?
尤其是对于大公鸡和老母猪的谜面山歌,读书人和山民的思路天差地别,怎么可能对得上?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
老电影难免留下时代的印痕。电影中对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秀才们给予无情地嘲弄。对于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以及“人之初,性本善”之流也予以调侃。真有点万般皆下品,惟有种地高的意味。
但不管怎样,三姐的山歌张口就来,随机应变能力确实令人佩服!对待财主老爷如同冬天凛冽的寒风,对待阿牛哥那真是深情款款。那丢绣球的桥段,看呆了多少少男少女啊?那“藤缠树,树缠树”的情歌,那“奈何桥”上的誓约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坚贞。
假期有一天电视播放刘三姐,看得不过瘾,上网搜寻后又重复看了三遍!还把剧中歌词都整理了。上年纪了,对老电影看的不是剧情,看的是当年的回忆和情怀。
201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