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研读完教材和教参,我决定就按照课文题目下面导语中的问题来解决这一课。
上课时,我还是领学生先通课文。毕竟古典名著原文节选,一些古今不同的词句还是要大体了解一下意思的,这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要素——猜读。不过,对于这段故事,孩子们都差不多能读明白,因为他们从小就看《西游记》这一电视剧,而且不少孩子看了还不是一遍两遍。而对于这一课的内容,眼尖的孩子从题目下的导读就看出来了——写了石猴出世和怎么成为猴王的。我们根据这两个内容分分段也不难。第三项就是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称王的过程。
一篇古典名著就这样解决,我觉得有些空洞,毕竟里面东西孩子们都熟。
我想,名著,如果只是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那《西游记》这部名著似乎没有再读的必要,因为电视剧比书本上的文字更能彰显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也更生动形象。怎么才能发挥名著读的效果?突然,我想起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就这篇课文来说,还真有值得我们细致探究的地方。于是我请孩子们再读第一自然段: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孩子们读完,我请他们说说在写法上发现了什么?他们没有一个说到我想说的内容上。于是我单独抛出最后一句“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我让大家看看课文是如何写石猴在山中的活动的。这回大家发现了排比句。我让大家读读用排比的地方,终于孩子们发现了“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都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名称的形式,用这个排比就写出了时候在山中的各种活动,而且语言精炼。我让大家试着用这样句式说话。孩子们一下说出了不少情境下的活动,比如“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踢毽子,玩游戏”,“到田野里摘野花,找野果,逮蝈蝈,捉蟋蟀”等,我们也用这个句式总结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活动——采倭瓜花,摘黄瓜,追蝴蝶,捉蚂蚱……一组排比就体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我让学生再读下一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很快发现了这句的特点,学着运用时虽然不如前一句,但总归是找到了增强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句“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是在我的点拨下发现了对偶的写法并体会到它的好处。针对这段最后的这个句子,我告诉学生,写作文要是常常恰当的运用这样的句式,就能时句子整齐有气势,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好的语言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最后我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名著需要读的原因之一。看电视有助于了解故事内容及鲜活的人物形象,但读原著更有助于语言的发展。所以就算看过电视无数遍,名著还是应该读,必须读。
课文教什么?教有助于学生写但又不容易发现的地方,不维教参。这是我从管老师的语文教学观中的一点体会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