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宋元?更好的了解中国帝制时期最为重要转折时期的基本内容。
一、宋金战役。
南宋初年的民众武装斗争据统计不下60次,以钟相、杨幺声势最大。钟相,鼎州开陵人,以行医为名,利用秘密结社把当地民众组织起来,自称“天大圣”,宣扬平均主义。
钟昂率领的勤王军返乡后扩展为“忠义民兵”,抗击南下的金兵和南宋溃兵、游寇的侵扰。南宋政府把钟相捉至衡州编管,钟相从衡州逃回,自立政权,国号楚,自称楚王,立年号天载。
宋廷以游寇孔彦舟为荆湖南北路捉杀使,命其镇压钟相起义。派间谍混入内部,里应外合,偷袭钟相大寨,钟相、钟昂父子等被俘遇害。
杨幺等众继续斗争,武装中心由武陵迁至杨幺家乡龙阳,聚众10余万人,杨幺先后击败程昌寓、李纲等宋军的围剿,并自称“天圣大王”,利用湖中小岛建立面陆背水的大小水寨数十座,让俘获的工匠打造车船。
宋廷对杨幺采取剿抚并用政策,杨幺不为所动,处死所有前往招安的宋朝官员,击败王燮率领的镇压大军。绍兴五年(1135),宋廷命岳飞调精锐部队镇压杨幺武装。
岳飞诱降杨幺军首领,了解内情,最终岳飞将杨幺军五六万少壮者编入岳家军。随着宋金战局的好转和内乱的平定,赵构着手削夺武将兵权,并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之所以被冤杀,主要原因是遭赵构忌恨,如念念不忘恢复中原,对赵构乞和战略深表不满,曾经一怒之下辞官上庐山,被赵构视为要挟君主,又在赵构绝嗣情况下提议他立储,触犯宋朝武将干政大忌。
赵构将皇位传给养子赵眘。隆兴元年(1163),赵眘任用张浚发动对金朝的北伐战争,大败而归,宋金再次签订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金朝平章政事完颜亮发动宫廷政变,杀金熙宗,夺取皇位,史称“海陵王”。完颜亮立志灭南宋。完颜亮派出使臣,一路射杀运河沿岸无辜居民,到临安府更是挑衅,要求宋金边境以长江为界,汉水、长江以北土地尽归金朝,并以军事相威胁。宋廷经过激烈辩论,在川陕、襄汉、两淮、沿海四区作出防御部署。
二、宋金重新达成协议。
赵眘即宋孝宗,即位次年改元隆兴。赵眘即位后积极准备北伐,为岳飞案彻底平反,罢逐秦桧党羽,起用主战派人士。隆兴元年(1163)正月,赵眘任命史浩为右相,张浚为枢密院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负责用兵事宜。三月,金军统帅致书张浚,要求南宋遵守“绍兴和议”,向金归还采石之战前后被宋军攻占的淮北州府,并依旧每年纳贡银绢。
宋金重新达成协议,史称“隆兴和议”,内容包括: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称叔侄之国;“岁贡”改称“岁币”,数量由原来的银25万两、绢25万匹,都改为20万;南宋放弃所占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双方交换俘虏。此后宋金和平维持约40年。
赵构将赵匡胤后裔赵伯琮、赵伯玖选入宫中抚养,并改名赵瑗、赵璩。赵瑗受史浩指点,受赵构赏识。绍兴三十年(1160),立赵瑗为皇子,进封建王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立赵玮为皇太子,更名赵眘。
赵眘统治时期,南宋社会政治还算清明,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一度活跃,赵眘也频繁更换宰相以防权臣专政。淳熙十六年二月,赵眘将皇位传于第三个儿子赵惇,为宋光宗。
皇后李氏妒悍,赵眘不同意立李后嫡子赵扩为太子,导致赵眘父子关系紧张。赵眘为赵惇寻访药丸,李氏怀疑药丸不安全,杀赵惇宠妃黄氏,赵惇多次受惊吓,导致精神失常。此后赵惇拒绝探视父亲,引发严重政治危机。
绍熙五年(1194)六月,赵眘去世,赵惇拒绝出面主丧,在为赵眘举行禫祭时,赵汝愚宣称赵惇曾有御笔“念欲退闲”,向垂帘听政的吴氏请旨立赵扩为帝,然后请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赵惇称太上皇。赵惇禅位事件,史称“绍熙政变”。
韩侂胄是韩琦曾孙、太皇太后吴氏外甥与侄女婿,加上赵扩的皇后又是他的侄孙女,进而掌握特殊权力。
在韩侂胄的主持下,南宋对金国发动战争,遭失败。开禧三年,史弥远与赵扩皇后杨氏等人杀韩侂胄,函送其首级向金乞和。
宋金和议达成,金宋由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宋向金所纳岁币增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另予金军犒军银300万两,维持战前疆界原状。嘉定和议使南宋在宋金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倒退。
嘉定和议后,史弥远开始长达25年的专权,不但独揽朝政,而且废立皇位继承人。赵扩生子都夭亡。开禧元年赵扩立领养的赵匡胤长子德昭九世孙赵曮为皇子,十一月册立为皇太子,但不久即去世。嘉定十四年,立堂弟沂王赵抦的养子、赵德芳九世孙赵贵和为皇子,更名竑。
史弥远十分不安,他先物色赵匡胤十世孙赵与莒,改名为赵贵诚,由亲信郑清之精心辅导,为赵贵诚制造舆论。同时将琴女送给赵竑,挑拨赵竑与皇后杨氏的关系。
嘉定十七年闰八月,赵扩去世,史弥远再三请求、胁迫皇后杨氏同意立赵贵诚为皇帝,杨氏权衡再三,终于同意。
史弥远召翰林学士程珌入宫,连夜与郑清之伪造赵扩遗诏,由杨氏宣布废赵竑为济阳郡王,判宁国府,立赵贵诚为皇子,更名昀,即皇帝位,即宋理宗。尊杨后为皇太后,同听政。赵竑不服,被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强行按头,向赵昀行臣子礼。
数日后,赵竑被封为济王,赐第湖州,被撵出临安府。史弥远擅行废立,引起朝野强烈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