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他们成了自己的婚恋辅导员 标签:“谈”恋爱;三观;互为恩典
“他们婚前不接吻,”这是多年前一家国外报纸社会生活版头条报道的标题,在曾经“性解放”甚嚣尘上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显得格外醒目。他们也避免拥抱、拉手等身体触碰,就为了避免诱惑和“沦陷”。那么,他们约会时都干什么呢?
两个二十多岁的弟兄姐妹,彼此有好感,经过各自向天父的一番求告后,开始了约会。女方灵性更长进,第一次约会就主动提出“如果最后结婚,等到婚礼上才拥抱接吻。”
她的依据是书上的话:“人若怀里搋火,衣服岂能不烧呢?人若在火炭上走,脚岂能不烫呢?”她对他说:“我们不要高估了自己抵御诱惑的能力。”他同意了。他俩身边很多婚前“沦陷”的朋友给了他们深刻的教训。
那么,他们约会时都做些什么呢?谈话。倾心的交谈。无所不谈。不论是在一起逛公园、喝咖啡,通电话,还是“清谈”,他们每次找一个不同的话题或问题,深入交流。他们的恋爱真正是“谈”出来的。
后来的成功事实表明:他们相当于成了自己的婚恋辅导员,虽然他们也接受会堂的婚恋辅导。
首先,他们谈各自的兴趣爱好及其由来,坦诚面对双方家庭背景和成长历程的差异,各自袒露并共同分析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性格优势和劣势,人品的缺陷,进而商讨在相处时,如何做到优势互补,是否愿意彼此包容短处。
她温和友善,信仰的原则立场较为坚定,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作决断。他从小离家闯荡,比较洒脱,在持守信仰的前提下,相对更善于做决定。于是,他们决定训练自己:在需要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一起求告,一起商讨,必要时可以通过电话和信件,不一定要见面--当时还没有社交媒体。
她擅长做不粗不细的家务,如做饭、洗衣、洗碗,但烹饪不求口味刺激,而求健康第一。他表示赞许。但诸如家里大扫除、洗窗户之类的活儿,她希望未来的另一半能承担--不论他是谁。他仔细考虑后,答应承担起这些责任,并说:自己也会做几样拿手菜,可以不时缓解一下对方的压力。她很高兴:你说了算数哦!
其次,他们交流了关于各自“朋友圈”的信息,确认他们所交的朋友是否都是“自己人”,并且分享了他们闲暇时如何与朋友交往,朋友们有些什么爱好。他们约定:为彼此的家人和朋友中那些尚未有真正信仰的人代求。最后,他们达成一致:要稳固恋爱关系,把双方放在优先于其他朋友的位置。
同时,他们深入地检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现在大方向上都是契合的。有小分歧时,他们读书、讨论,掂量自己是否都能包容和接受,并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各自三观的来源,喜欢的书籍、电影和音乐,一起阅读真理的话语,修正需要修正的观念。
他们发现:双方都倡导节俭生活,花钱不会大手大脚,有余钱喜欢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但在具体行动上,他由于长期的独立生活,更有实际的办法与技能。这一发现让他们很高兴。
他原来以为“荣耀父的名”就是要事事争第一,按人的标准看,做到毫无瑕疵,而她则平和地指出:自己原来也有这种倾向,近乎在工作和学习中求完美,现在知道不必如此逞强,因为父所看重的,乃是乐意的心,把自己献上给祂最重要。他听了,很有触动,心灵也得到释放。
于是,他们俩都把重担放下了,相互约定: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想要发火时,就赶紧为对方而感谢父,因为夫妻本是“互为荣耀,互为恩典,互为祝福”。
他们还对照一本知名的畅销书《爱的五种语言》,详细分析各自喜欢的爱的语言是什么:精心的时刻、肯定的语言、服务的行动、礼物的赠送,还是身体的接触?或者兼有两种、多种?如何排序?她说:如果走进婚姻,自己会很欣赏和感谢对方给予的肯定的语言、服务的行动,若还能有一个深情的拥抱,就更好了。
他听了,不由得“蠢蠢欲动”,笑着说:“我现在就想拥抱你。”她说:“你忘了吗?《真爱必须等待》。我很感谢你现在为爱所做的克制。”
......
结婚后,他们由于婚前详细深入地沟通过相关事宜,准备充足,比其他许多夫妻都更快更好地适应了婚姻生活。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说:“感谢父赐给我这个贤德的女子。我们开始约会的年龄比其他多数同龄人晚了许多年,但正是清心求告的守候使我们避开了感官诱惑的陷阱,更具理性,在各种问题上坦诚沟通。It was worth the wait.”
他俩还建议年轻人:不要单纯坐着等候,要预备自己,也为未来的TA向父求告,但期待对方拥有的美好品质,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培养--这样更容易,更现实。这与我们所说的“反求诸己”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5年8月21日上午写,8月22日清晨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