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正式接触《道德与法治》是因为一次“替补”。
那时我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尚在适应期,还很倒霉的被一只流浪狗咬了一口,加上开学工作密度大,我手忙脚乱,自顾不暇时突然接到任务,学校原来安排参加“思政大练兵”的老师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赛,由我接替继续参加比赛。周四比赛,我只有多半天准备时间,因为是“新人”,拒绝的话我也说不出口,接到任务后我拿来三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选择课文并构思、设计、制作课件,下午学校安排了三位教学名师深入课堂听课,并进行点评,在名师的指导下我二次修改了教学设计,准备教具一直熬到了深夜。第二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幸不辱命取得一个挺好的名次。
教学能手大赛,多年上语文的我被学校安排上《道德与法治》,因为以前对课程了解的不多,所以拿到课文完全没有思路,试上了几次自己也很不满意更别说听课指导的专家,慢慢在摸索的过程中,我对课程有了很大的兴趣。有次执教《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充足的准备,执教时虽然没有课件、视频等辅助手段,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特别是课程结束时个别孩子的发言让我很惊喜。那次的微型课让我大受鼓舞,学科无大小,只要肯钻研,我对思政的兴趣愈发浓厚。
清明节前,我从清明习俗入手,以学校开展的清明祭祀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当提到南京大屠杀日本人的种种暴行,孩子们听的很认真,还有一部分孩子主动举手谈起了自己从书中、影视资料中获取的信息,我趁热打铁又列举了英雄事迹,并让学生自己补充听到的、了解到的事迹,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在激昂的发言中整节课结束了,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正在发芽。
思政课并不是满堂的灌输,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入手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平时很留意时政要闻。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杨洁篪主任不卑不亢的发言引爆全网,上课时我播放了现场视频,并和120年前《辛丑条约》签订现场进行对比,很多孩子都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要好好学习将祖国建设的更强盛。通过网络上的学习、观看视频,我愈发感觉到自己对课程的研究还是皮毛,也更加明白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会感恩、学会铭记、弘扬正能量。
思政之路我才刚刚启航,也让我感触颇多,只要认真钻研,思政课堂也能大放异彩,也能将“美”播撒在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