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最为不堪的时候,读到的书总是特别。
生活初次背负赤字的时候,每天利用挤地铁的时间看《飘》。那时总会觉得,明天是新的一天。自己也可以像女主那般,通过血与火的磨砺。但是,虽然太阳在日复一日的升起,新的一天紧跟新的一天,日子却不见起色,反而愈加沉沦。好在不论你愿意与否,时间总是不会止步的,你也只有被裹挟着前行。只要脚步一直向前,积攒的效果也终究是的一步步挪出泥潭。
《月亮与六便士》,上周刚刚在公交上结束的书。我看了两遍。因为在最初的判定里,我一直认为无论你具有多么出众的才华,抛弃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观就是不对的。尤其是书中的主人公违背了社会的诸多信条。抛妻弃子,拆散恩人家庭,致人死亡却冷酷无情。虽然他最终创作出惊世骇俗的画作,我依旧不明白这样的人格设定下,以这样一个人物的故事来书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题。怎么就引起了那么大的轰动,并使得该书长期陈列畅销书榜?
初次速读时,几处轻巧诙谐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描述,总使得我想起钱钟书在《围城》里的语言风格。其中作者关于女性,关于爱情的观点,我也不怎么认同。在书结尾之时,我又觉得结的太过突然,绝世之画成了,人没了,画也随着人的意愿随火飞灭,总觉得不知所云。
但一本世界名著总不会无缘无故就成为名著的,也不会无缘无故被那么多的人喜欢。读第二遍时就读出了悲苦的味道,但结尾的故事又给出了折中的生的答案。
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但这恰恰是和人追求舒适享乐的本性相悖的。我不认同小说主人公抛妻弃子的行为,却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活出了自我,活成了他内心深处最想成为的自己。虽然这一路仍旧有诱惑,虽然这一路满是磨难。精神层面的追求使得他蔑视这一切,忽视世间一切情感的羁绊。从伦敦到巴黎再到世间最接近天堂的位置,书中主人公最终在病痛的陪伴下,完成生命之画。无疑,这些磨难使得他的画作更加神圣,这鞋磨难给他的天赋融了色。
回首再看远在伦敦的家庭,以及曾经生活所在的那个圈子,那里的幸福美满生活,那里的繁文缛节 ,那里的贵族社交。在主人公经历的对比下,都成了虚浮的符号。就像是一幅美好却无比空洞的画。曾经,小说的主人公也那个生活场景中,工作,生活,一切都看起来无比美好。小说中并没有对此时期他的生活做描述,但我们基本可以推测,他在等一个时机,等到社会集体的美好追求和道德制约无法再压制他燃烧于心中的强烈渴望。主人公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月亮。但我们又能分明看到这带给了他家庭的伤害。维系人类社会的社会道德与自身追求的矛盾,使得主人公的的行为更惹人好奇,并附带阴影。
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作者通过小说主线之外的两则见闻故事给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回答。他自己的同学,放弃前途光芒的世俗道路,生活在心选定的地方。塔希提上认识的船长夫妻,他们在荒岛上用辛苦劳作活出自己的生活。原来不止艺术是艺术,生活也可以是美的艺术。他们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们能在生活中感知生活的美好。但,这些又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月亮与六便士,很多人只是简单粗暴的将之理解为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矛盾。为了精神世界的满足,就可以偏执的蔑视物质。仿若在对物质的追求中就找不到心中的月亮。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你活在哪里,并不在于你追求着什么。而在于追求的东西是否真的就来自你的心里。你是否在追求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我们脚踏大地,我们也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