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学习、灵魂”的哲思》
一、人皆有弱点
在极其无聊的时候,有时我会突然想到造物主的无聊。
是的,他一定是在最无聊而实在忍受不下去的时候,才造出人来的。
人是他的一个恶作剧,造出来替他自己解闷儿。
他无休无止地活在一个无始无终的世界上,当然会无聊,当然需要解闷儿。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的苦闷的产物。
所以,人的诞生,本身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议。
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
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的,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云端上来俯视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们,这样,我们对己对人都不会太苛求了。
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是真实的人性。
那种自己认为没有弱点的人,一定是浅薄的人。
那种众人认为没有弱点的人,多半是虚伪的人。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
那种看不见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着。
如果没有追求的激情在事前铺张、怀念的惆怅在事后演绎,直接的拥有必定是十分枯燥的。
事实上,怀念和追求构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其实,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完美也失去了。
人在失去较差的之时,就去创造较好的。进步是逼出来的。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二、学习力才代表未来
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就是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这个时代,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
越优秀的人,越懂得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别人眼中的中年危机从来就不存在。
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产物。
从一个最好的内核开始,一个一个动作地持续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选择,就会成就你的产品以及你的人生。
今天你在一个什么样的点位上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持续迭代。
是的,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才代表未来。
拼到最后才发现,一定是那些能够持续学习的人才能一直笑到最后。
这一定律,每个人都适用,只要坚持学习,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人生中越跑越远。
格局大了,生活就顺了。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过程。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识”指见识,人做大事,见识占主导,直接决定事情的成败,然后才是能力。
走出自己的方寸之地,丰富自己的见识,是我们必经的修行。
当你见过高山的巍峨,沙漠的广阔,戈壁的浪漫,体会到天地的无垠,你就会变得谦卑。
当你见识过不同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你会发现,这世上有无数种生活,人生也可以有无数种选择。
你开始不再拘泥于眼前的鸡毛蒜皮,学会将眼光放向远处,懂得了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羡慕谁,不嫉妒谁。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力,他们觉得生活越来越没有意思,没有趣味,没有激情。
其实是我们对生活越来越懒散,不愿折腾,不愿麻烦,不愿费心思,所以才会把日子过得暮气沉沉。
所谓生活情趣,就是用意趣之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并挖掘其中的美好,为我们所用。
其实只要你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懂得在琐碎日常中,提炼美好,摄入诗意,注入心思,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有质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能让人的内心世界变得饱满丰富。
读书,能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当你的见识多了,眼界宽了,格局大了,所有的磨难都将不再是磨难,而是助你成长的阶梯。
因为你会转变看世界、看问题的角度。
那些你以前认为能把你的生活打得支离破碎的大浪,将变成你人生长河中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
你以前觉得会颠覆你的难题,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生活里没有书籍,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好似拥有着贯通从前、现在与未来的力量。
除了读书,旅行同样可以丰富精神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放大格局,丰富精神世界。
旅行,作为身体的阅读,同样可以开阔人的眼界,改变人的气质。
当你看的书多了,你的内心就会变得丰盈。
学会思考如何变强大,才是结束痛苦的最好办法。
内心丰盈、人格独立的人,腹中有学识,心中有主见,灵魂有香气。
三、外界的评价
一对父子俩赶着毛驴出门。
最开始,父亲骑在驴上,儿子牵着驴走。可却有人议论:“真是个狠心的爹,一点都不知道心疼孩子!”
于是,父亲就下来牵驴,让儿子骑在驴上。结果却又有人指指点点:“这孩子真不知道孝顺老人,瞧他爹累的……”
儿子觉得很难为情,就从驴上下来,父子俩一起牵着驴子赶路。
结果他们又被嘲笑了:“这爷俩真笨,有驴不骑牵着走,真是傻透了。”
于是,父子俩就一起骑上了驴,谁知没过多久又遭遇批评:“你们真不懂得爱惜牲畜,看那毛驴都累成什么样了?”
父子俩慌忙从驴背上跳了下来,把驴的四个蹄子捆上,抬着它走。
看到的人笑得前俯后仰,嘲笑他们愚蠢。
一头驴子骑着不行,牵着不行,抬着不行,放了也不行。
爷俩实在想不出办法了……
这只是个骑驴的小事,父子俩都无法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法,更别提人生中其他更复杂的事了。
如果,你在做事时想要获得所有人的赞赏与认可,那么这件事从一开始起就已注定了失败。
为什么?
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你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那不是注定要失败吗?
所以,有人曾这样说:“我给不出一个万无一失的成功法则,但我能告诉你一个失败法则:永远尽力取悦所有的人。”
然而,外界评价,不但不该伤害我们,反而应该成为我们修行自己的途径。
这就是“借事修人”,借助人生中一件件的事去达到修行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我们为何总是会被外界评价牵着走?为何总是因为外界评价而动心?
究其根本,一是因为内在自我评价不稳定,还没建立起无条件的自信;二是因为没有恒定的“灯塔”,所以有点风吹草动就“动心”了。
什么是无条件的自信?以及如何建立无条件的自信?
那什么又是恒定的“灯塔”呢?
是你明确的、长期主义的坚定志向。
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长期主义的坚定志向,那么他的心就不会轻易随着外在发生的事,以及外界评价而波动。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明确的志向,就很容易因为眼前挫折、外界评价而失去方向和目标,迷失其中。
我们为何总是“动心”?
正是因为我们既没有明确、长期主义的坚定志向,同时又缺乏无条件的自信。
所以,才会动不动就“动心”,动不动就陷入他人的评价里,无法自拔。
对于外在负面评价,我们该如何应对?
原则是:在“不动心”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可将负面评价分为两类:一是,人身攻击类。对于这类评价,你可以直接删除并漠视。对于此类人,你要尽可能的远离。二是,“可以帮你改进自己”的负面评价。
“认知大于事实”是指看待人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往往不是出于事实,而是出于自己的认知。
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个完全不同的眼镜,于是看到的“事实”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扭曲和变形,最终给出的评价就会千差万别。
当你学会了与各种外在评价和平共处的时候,你的心智模式就会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而你的人生也会迎来更广阔深远的发展。
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你对真实世界的准确领悟,也代表了你对自己的持续修行。
欲戴皇冠,必受其重。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头上的皇冠,或大或小,或轻或重,你都得承受它的重量。
你想拥有大的成就,就得承受“重”的皇冠。
这就是世界运作的基本规律。
四、灵魂的深浅检验
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
有的人一生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
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
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
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
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
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人有两种自信:一种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一种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好极了。我赞赏前一种自信,对后一种自信则总是报以几分不信任。
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职业和家庭,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事业和爱情。
食色性也,职业和家庭是社会认可的满足人的两大欲望的手段,当然不能说它们庸俗。
然而,职业可能不称心,家庭可能不美满,欲望是满足了,但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
至于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尽管令人向往之至,却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
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
所以,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
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
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动乱,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
但是,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
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
丁俊贵
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