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家庭的觉醒》的思考与输出

【书中最触动你的点】

1,触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未解决的情绪问题。

2,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相反,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在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

【触动感悟】

1,触发我们的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看到这些行为以后,我们脑海出现的认知,然后转化成对应的情绪。

我之前也有这样的情况,遇到孩子一些行为看不过或者不合心意就发火。

但是学习后我意识到识别自己认知很重要,然后评估认知,最后再有效的表达出来。

比如我累了,孩子吵着想让我陪玩,我识别我的认知和感受,我累了想休息不想玩,然后我会想如何表达能够让孩子理解并配合。接下来我的做法就是,告诉她,我心里奥特曼能量只剩一点点了,我需要休息。如果我休息好了,我等下可以陪你玩30分钟,但是你要是着急马上玩,那我的能量只够玩1分钟了。最后她会愉快的说,妈咪你多休息,我们等会玩。

在这个过程中,我改变自己认知,脑子里想的不是“孩子太调皮,孩子事真多”,而是她在安排自己的娱乐活动,她希望和我互动。那我也不想违心取悦而难为自己,于是我和她协商如何更合理安排,最后双方都能满意。在改变认知的过程中,我也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朝着有效沟通方向推进。

2,我的动机是爱,可是我的表达形式孩子接收以后未必就是爱,很可能是控制。

去年回国4个月,我和分离10几年的大女儿相处2个多月,(有一个多月我住院做理疗)。我一开始想我学了这么多心理学和沟通方法,这会一定能相处融洽吧。

因为相处时间有限,我还要再出国。我那急于求成的心简直无处安放。看到她在生活习惯,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处事方面表现不足地方,我给出强制性意见,我总觉得我给她的是爱,但是她用行动表达她的抗拒。

好在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复盘反思,面对糟糕争取最好。我告诉自己,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这也是检验我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的如何,有哪些不足需要改善就去改。

这心态一改变,我焦虑就没了。

就像我智慧的妈妈在我痛苦时对我的安慰,虽然她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为人处事方面她是我的导师,她劝慰我:孩子长大需要时间,做错事改变也需要时间。你可想好在自己这趟回国,发现她有做不好的地方,给孩子指出来,然后给她时间去改,教孩子这事急不来的,你越耐心越是在给自己和孩子积福。

听妈妈给我讲这番话的时候,我当时真绷不住,绷不住一直掉眼泪,妈妈心疼的看着我,小Emily懂事的在旁边不说话,一直递纸巾给我擦眼泪。

好在我也是听劝的人,同时我也重新审视我和大女儿的关系并有针对性的调整了教育方法,我很深刻的明白,教育孩子不是为了控制孩子成为我想要的样子,应该是协助她去面对,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爱之名控制。

【列出本书中对自己可行的实践清单】

一,从期望到投入。

从期望转向全身心地投入当下时,不再让孩子为我们的幸福负责,这样,我们就为孩子内心的自我以其独特的方式成长起来保留了空间。我们的孩子获得自立,自主和自我表达的发展机会。

二,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

真诚地表达自己,也要记得,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种深切的愿望,要被看见,被聆听以及被理解。

三,从混乱到平静。

从我们的呼吸到四季的更迭,自然界遵循着它的节奏。明白生命遵循节奏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在碰到与子女有关的困难时,能够清醒地去面对。

四,从有角色到无角色。

眼看孩子离开自己,开始他们独立的生活,家长们感到伤感是很自然的。然而这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面对的转变。走进无角色的境界,接受我们自己原本的样子,帮助孩子接触大自然,以及学习自然运行的种种规律。

五,从情绪到感受。

人们常常把情绪与感受搞混,真正的感受只能通过我们内心深处的安静去体会,他们需要呼唤,陪伴,触摸,甚至通过颤抖或颤动去体验。当我们感到焦虑时,首先承认我们的真实感受。只要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当某种情绪反应开始掩盖他的时候,能及时觉察,我们并不会把他们发泄到孩子身上去。

六,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情感自主。

第一阶段的情感分离从婴儿的蹒跚学步阶段就开始了,接着贯穿于孩子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初中,高中毕业…

关于这一点让我想起昨天妹妹对我说:小嫂,你越来越轻松,老公不用管,孩子也不用管。

我笑着说:Emily长大了,她喜欢出去玩就放出去,这样我也轻松。

对于先生,我确实都没有去管他,可以说我有眼光,也可以说我有福气,先生做的事确实不用我操心,在他身上我还解锁好多为人处事,赚钱方面的技能,他也是我人生的一位导师。

我呢更多时候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坚持学习,发现身边的美。

七,从评判到共情。

这要求我们首先接受我们的孩子,伴侣或朋友有某种特定的感受,接纳孩子要做到真正的接纳,我们要摒弃让孩子按我们希望的样子去做的念头,我们唯一关心的是与孩子把握眼前的时光,陪伴他们,安抚和接纳他们。

八,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

孩子出现的所有纪律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缺乏纪律。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吸收,那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要让孩子们充分吸收我们的教诲,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践行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身上散发出的任何能量,孩子都会吸收到。

九,从战场到谈判桌。

当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去赢,我们最终只会输掉与孩子的关系。只有我们抛弃高高在上的感觉,充分投入到争取双赢局面里去,孩子才会因我们而强大,最终也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接受我们的意见。当分歧发生时,与其陷入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不如鼓励孩子用合作的态度与我们一起找出解决方法。孩子喜欢自己能够参与抉择,想一想,然后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或者再提出另一个解决方案。无论是哪种选择,双方都对结果感到满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