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些经历:1.某一天准备出门的时候,打开衣柜,发现满柜子里挂满了衣服,但是却不知道今天要穿哪件。2.家里衣服已经多得放不下了,但是如果要让你扔掉一部分,你又舍不得,所以家里的衣物越来越多。3.冰箱里面的物品堆放的密密麻麻,而且好多都快要过期了,但是你还是不停地买新的食物放进去,直到有一天冰箱的门都要关不住了。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你真的需要认真看一看《断舍离》这本书了。曾经的我也经常被这些问题所困扰,感觉身边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多,占用的储物空间一年比一年大,而且不舍得扔掉那些不用的东西,还总是喜欢购买新的物品。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断舍离》这本书,书中举的例子几乎都在自己身上发生过,而且作者提出的断舍离的方法也很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所以有感而发,写下这篇读书感想,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断舍离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或者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二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其实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这句话第一眼看上去有点矛盾,但是其深层次的意思是减少我们使用的物品数量,只留下必须的和最重要的。只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物品数量大幅度的减少,所以我们也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断舍离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整理术、收纳术也不一样。首先,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此外,“断舍离”这三个字是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得来,比起“整理”、“收纳”这种词语,更能给人——一种自我修行的印象。”
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无法舍弃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总是无法扔掉不用的东西呢?来看看作者在书中概括的三种无法丢弃东西的人吧。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四.断舍离的法则
以自我为核心,看重当下。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思考的时间轴是现在,而不是以前或者未来。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考虑一下:“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十二个月中都没有半个月能派上用场呢?”
五.断舍离实践指南
1.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刚开始选取一个小的场所开始行动,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2.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我们用一个厨房中的物品来给大家举例子,请看下图:
3.利用七、五、一的思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具体来说,看不见的空间里只能放七成的物品,比如衣柜、冰箱、抽屉等;看得见的空间只放五成的物品,比如碗柜、餐具架等;给别人看的空间只放一成物品,比如挂在墙上的字画。
六.我的改变
看完这本书后,我立即开始了行动,当我扔掉那些好久没用的东西之后,发现生活变得简单而且幸福了,面对的选择也少了,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最喜爱的物品,每一件都倍加珍惜。
以后我的衣柜里只有当季的几身衣服,出门的时候再也不会纠结于选择衣物;橱柜里摆放的都是自己最喜爱的餐具,曾经拥挤不堪的各种碗筷已一去不复还;冰箱里只有几种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再也不会担心食物吃不完而过期或者腐烂了。
其实,这本书教给我的远远不止整理物品这样简单,它更多的是带给我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够用断舍离的方式构建我的生活方式,人生将会变得简单、轻松而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