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磊少
01.
在我们身边,有一个很主流的人群,“中国式好人”。尤其是是男人,这个特征更明显。
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他们没有诉求,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如王小波所说,沉默的大多数。
好人对待自己的“好”很在意,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我是一个好人”的感觉。哪怕撕毁关系,遭遇不公平待遇,甚至是牺牲最亲的人,也要去捍卫“我是一个好人”的自我感觉。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好人经常会好到失去了人情味。
02.
所有的付出都是在你认为可能有回应的情况下去做的,而一旦回应终止,再想去付出,那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再把自己逼向痛苦的深渊,而这个临界点,通常会以某件事情为参照物。
在好人的世界里,不存在自己欠别人,只允许别人欠自己,而且欠的越多,他们往往越有安全感和满足感。
好人会过分客气,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至少别人每付出一分,自己都要想着还一分。不然就会特别不自在,特别难受。
难受常会自恋受损。好人,不欠别人的东西,欠了就不“好”了。
而这种客气,从孤独中生出,又将自己反锁在孤独里面。
03.
太多经典的中国式存在,会指向一个方向---自我压缩。
懂事,不给人添麻烦。如果把自己比作一个能量球的话,这个球是坍塌的还是伸展的?中国式好人或者圣人,其实多是坍塌的。我们称为---自我坍塌。
好人,在乎的是好与坏,对与错。而不是爱恨情仇。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道德正确的僵尸。
好人看不到自己的恶,却很容易看见别人的恶。所以,善良与好人常常是一种防御,防御的就是自己身上的恶。
04.
太好的人,会越来越逃避人际关系。
把好的都留给别人,把郁闷都留给自己,而一旦这种郁闷得不到释放,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就算是简单的人际关系交往都会感觉到很烦。
一个人很刻意的追求成为一个大好人,通常是因为自己得到的爱太少,所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内心大多是坏的,只有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才值得被爱。
好人的逻辑,表达愤怒,就是坏。但在任何关系之间,要敢于愤怒,才能保护好界限。
“我是一个好人,我从来不给其他人添麻烦”。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05.
对自己好,就是坏。
有时候,好人只是一个借口。我觉得自己是个好人,然后给了自己道德感,就堂而皇之的去干坏事了。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明明很自私,却真就以为自己很无私,最后再借助无私的感觉,理直气壮的报复。
这其中完整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为了你做了牺牲,所以我将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在这个关系中,我所遭遇的不满都可以理直气壮的发泄出来,即便是这样无理取闹的报复,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历史上,那些干出最坏事情的人,总是打着最好的名义。
06.
伪装成一个好人,对于活出自己,没什么意义。
很多“好人”都天生具有“讨好型人格”,在一本书《爱是一种选择》集中写了这种人,并称他们为“拖累症患者”。
所谓拖累症,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所以这样的好,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其实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但你真要回报,我也可以坦然接受。
(原创不易,若觉可读,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