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批改孩子们的写话作业,看到小轩写道:“太阳公公笑了,把金色的光洒在我的被子上。”我不禁莞尔——在孩子眼中,连阳光都拥有生命和情感。这让我想起理查德·费曼在《发现的乐趣》中描述的他父亲如何教他认识世界,不是通过赋予万物拟人化的性格,而是引导他观察事物本来的样子。
费曼的父亲告诉他,就算把太阳想成有生命、有感情的巨大火球很有趣,但真正的奇迹在于——即使它没有生命,即使它只是一团气体,它仍然在燃烧,仍然散发着热量,仍然让世界运转。这段话深深震撼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样的语言?是仅仅用来考试的标准答案,还是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工具?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见过太多“标准答案”扼杀的好奇心。当孩子说“云朵像棉花糖”,我们通常会给个红勾;但如果他说“云朵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悬浮液滴”,我们反而会犹豫——这是否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费曼提醒我们,科学解释与诗意描述并非对立,而是理解世界的不同维度。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
这学期,我在班里设立了“发现角”。孩子们带来各种“宝贝”:一片有着对称叶脉的梧桐叶、一块能吸起碎纸片的磁铁、一只不断结网的蜘蛛。我们不再简单地说“叶子真美”,而是一起数它的叶脉,观察阳光如何透过薄薄的叶片;我们不只形容蜘蛛网像蕾丝,更用放大镜看它如何从一点出发,织出完美的几何图形。孩子们开始用稚嫩的文字记录:“风是空气在跑步,雨是云朵在流泪,但我知道,风其实是气压差造成的空气流动,雨是水循环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学习用诗意的眼睛和科学的头脑同时看世界。
费曼说,科学知识不是剥夺了世界的美丽,而是增添了更多敬畏。知道花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名称和功能,并不会减少它的美,反而让我们在欣赏时多了一重震撼。当我带着孩子们朗读“床前明月光”时,我会告诉他们,李白看到的月亮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同一个天体,它反射着太阳的光,绕着地球旋转。诗歌的意境与科学的事实,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和谐共处。
最让我感动的是,班上有个安静的小女孩,她在“发现日记”里写道:“我知道星星不是小眼睛了,但我觉得它们更神奇了,因为它们是真的火球,离我们好远好远,却还能让我们看见。”她从简单的拟人化表达,迈入了对宇宙真实的惊叹。这不正是费曼所说的“发现的乐趣”吗?
作为语文教师,我越发明白,我的任务不只是教孩子们认字造句,更是要保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给他们提供认识世界的多种工具——无论是充满想象力的比喻,还是严谨的科学描述。就像费曼的父亲在他心中种下的科学种子,我也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自由思考的种子。
我们要用语言描绘世界的美,也要用好奇的心探究这美背后的奥秘。因为在一年级孩子的世界里,诗意与科学从来都不是敌人,而是他们认识这个奇妙宇宙的两只明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