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孩子,我们应该树立生命第一的教育观,树立人本主义儿童观,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关照他们的心理成长。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通过研究发现,疫情之后的青少年出现了“四无”现象。一是学习无动力,二是真实世界无兴趣,三是社交无能力,四是生命无意义。疫情虽然过了,但孩子们的这些现象并没有减弱。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些现象和诸多因素有关,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不无关系。今年5月20日,云南盐津一中学被同学砍杀身亡;前几天,龙翔学校8人对同校同学张某通过殴打、水烫等方式进行欺凌;今年3月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埋尸案……去年12月21日,江苏无锡一女大学生被老鼠咬了一口,就反咬了老鼠一口;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看了一个视频,一个女孩被采访,竟然不知道国旗、国歌、国名这些基本知识……如此种种,真的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教师的良知告诉我们,绝不能只是怨天尤人,抱怨环境抱怨学校抱怨家长抱怨学生。实际工作中,每每遇到不配合的家长,我总是安慰教师:“没关系!我们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家长!”我们要主动作为,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从关注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开始,用自身的情绪状态、生命热情和生活趣味感染和影响学生。也许你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鼓励就会成全孩子一生的幸运。
例:视频《泰迪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个孩子,都要给予他们真正的关爱。就像芭学园的李跃儿所说,教师要把每个孩子看成“人类的孩子”。这样一想,你就不会只偏爱长得好看、听话的孩子了,所有孩子都有他们各自的命运和使命,都将经由我们的手交到未来的手中,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肩头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呀!还有什么理由冷漠、麻木和懈怠呢?
做好工作我有三句口诀: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
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孩子,需要我们回溯自己的童年,找寻成长的真相,理解和尊重孩子缓慢而漫长的童年。
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幸福孩子的幸福。
把孩子当成自己,自己希望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那么你就去成为那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