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也没关系》(5)——弃读(2025-08-29)

今天是本书的第五次共读,书上的内容只读了第二章康复的各个层面的一小节灵性疗愈的内容,其它时间都在探讨我想弃读的这个念头。

昨天晨读结束时,书友感叹说这本书选的还挺好的,内容和可读性都不错。我的感受则和书友完全不同,读的过程感到不舒适,有明显的阻抗,觉得作者把创伤完全归因于父母的观点有失公正,太过于绝对化,这与我所受训的流派和个人的观点都相冲突。

为什么会选这本书呢?我看微信读书这本书的阅读量有30多万,有其它读书会和朋友在读,这本书的电子版也是参加培训的时候,一位老师分享的,还有这本书的书名和CPTSD这个主题是,都让我对这本书有点想了解一下的好奇。

昨天晚上又翻看这本书,看书友的评论,对这本书的负面情绪更加强烈,更坚定了要弃读这本书。想着怎么跟书友说,书是我推荐的,刚读了几次,现在要放弃有点不好意思,如果这本书不读,读哪本?这些思绪在脑海里转悠,为回避这种念头带来的不舒适感,就不停地刷手机,刷到12点。

今天读完一小节讨论的时候,书友提到我昨天说的本书的抗拒,我就说了我想弃读的想法。就此俩人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彼此分享了更多的人生故事。书友的流派是精神分析,对本书的接受度要高很多。我的受训流派更多的是资源取向和系统式的,对书中作者的观点有观念上的冲突和偏见。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读书跟谈恋一样,要有缘分,要对上眼。喜欢了啥都好,不喜欢了咋都不对。

还有一个视角就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对书中的内容产生阻抗和不舒服感,可能是书中的内容激活了我的某个创伤,我用弃读——逃的方式,回到我熟悉的防御模式中。

书友说你们可以选择弃读,让我决定。为了做进一步的探索,决定带着好奇,带着不舒服感继续读下去。其实早上读的时候,这种不舒服感和弃读的想法就没有昨天晚上那么强烈,充分说明情绪和想法都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晚上能量低的时候,会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想法。

回到书上的内容,今天书上的内容提到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创造了“足够好的母亲”一词。曾奇峰老师把“足够好”换到汉语语境下的“60分妈妈”。温尼科特观察到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也能健康成长。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注意到,只要父母的行为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并且给予的爱和支持较为稳定,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获得强大自尊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如今许多治疗师会将“足够好”一词用于形容朋友、伴侣、父母等。这通常是为了解构人们对关系的完美期望,这样的期望非常不切实际,甚至会破坏本质上有价值的关系。当将“足够好”这一概念应用在人身上时,一般指一个人本质上心地善良,努力做到公正,并且大多数时候都能履行自己的承诺。作者说他喜欢把“足够好”应用到更多的事物上,如“足够好的工作”“足够好的尝试”“足够好的旅行”“足够好的一天”或“足够好的生活”。广泛地运用这一概念可以用来对抗非黑即白(Black and White)、“全或无”(All or None)的内在批判者思维,这种思维习惯性地将所有不完美的人和事都判定为有缺陷的。

如果不用完美而是用“足够好”的标准来看待这本书,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接受并阅读它呢?Let's try i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