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也没关系》(4)——发展停滞的健康自我(2025-08-28)

今天是本书的第四次共读,第二章康复的各个层面的前半部分。主要内容:cptsd中关键的发展停滞、认知疗愈和情绪疗愈。

CPTSD中最常见的发展停滞

自我接纳

清晰的身份认同

自我同情

自我保护

从关系中获得慰藉的能力

放松的能力

充分表达

自我的能力

意志力和行动力

平和的心境

自我关怀

相信生命可贵

自尊

自信

这些健康自我的特质中你具备的有哪些?最缺乏的是哪些?我和书友一致认为我们最缺乏的是“放松的能力”。我时常觉察到自己面部的紧绷,肩膀的不舒服也是不能让身体放松的外在表现之一。另外,我们也讨论了为什么“自驱力”是人的本能,为什么现在变得稀有?

“努力的奇迹”

书里还提到“相较于智力和天赋,毅力(Persistence)这种心理特性对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满足感更为关键。激发意志力的能力似乎与恰当地表达愤怒的能力有关。一开始你可以先假装自己能做到,直到能够真正做到。这就是斯蒂芬·约翰逊(Stephen Johnson)所说的“努力的奇迹”。”

可以试试看看会不会出现奇迹。

冒充者综合症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考试得99分从来不能让我感到骄傲,那丢了的1分反而会刺激我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我患上了冒充者综合症。这种病症否定了我从外界收到的正面反馈,并且让我坚信,如果大家真的了解我,就会发现我是个失败者。”

认知疗愈

“由于CPTSD对我们关于自身的想法和信念造成了伤害,所以康复的第一个层面通常涉及修复这些伤害。认知疗愈的目标是让大脑变得对自己更友好,其重点在于识别并消除童年时被灌输的破坏性想法和思维。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选择健康且更准确的方式来看待和谈论自己。笼统而言,就是要改进我们向自己讲述自身痛苦的方式。学着摆脱不公允的自责,还可以激励自己摆脱父母的影响,自由地规划自己的疗愈之旅,并为此建立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很多人在听了王小利的脱口秀,都感叹到:王小利真是把自己当作“自己人”,而自己很多时候成了自己的“霸凌者”。

缩减批判者

“一直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会迫使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致命缺陷的。他会认为,自己之所以得不到爱,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错误。孩子会不停地进行自我批判,极力规避任何错误,以免遭到否定。同时,灾难化的想象成为他的一种强迫行为,因为这有助于他预见后果,从而避免受到惩罚和更严重的遗弃。他的脑海中会持续充斥着灾难性的情节和画面。”

看到一个关于内疚和羞耻的区别的说法:“犯了错误”会让人感到内疚,羞耻是认为“他本身就是个错误。”

关于“灾难化思维”,书友分享了一些很好的方法,有需要的可以借鉴一下:

1、给想法命名。比如:我注意到自己有一个叫做——的想法。命名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情绪和身体感受。就是让自己和想法、情绪、感受拉有一定的距离,给它们一定的空间。ACT中也叫做脱钩。

2、课题分离。世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爷的事。只需要做好2小时和8公里之内的事情就好了。其实也可以把2小时和8公里缩减到当下,此时此地。我们一直讲回到当下,就是回到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3、思维实验  想像一下灾难真的发生会怎样?

除了缩减批判者,作者还讲述了发展停滞的健康自我、心理教育与认知疗愈、正念。

分享一下卡巴金的正念七态度,分别是:非评判、耐心、初心、信任、不争、接纳、放下

情绪疗愈

导致创伤的父母对我们造成的情绪伤害并不亚于对我们造成的思想伤害,因此,我们也需要在情绪层面上进行大量的疗愈工作。同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有时也会伤害我们的情绪天性(Emotional Nature),所以情绪层面的康复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情绪层面的康复

情绪在各种极端情感之间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会在快乐与悲伤、热情与沮丧、爱与恨、信任与怀疑、勇敢与恐惧、宽容与责备等极端情感之间变化,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健康的。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只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才会被认可和允许。作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我们可以把积极的情绪能量比作一个在泡澡的婴儿,而泡澡水就相当于那些不被接受的情绪。当人倒掉泡澡水时,婴儿也会随着水流被倒掉。

情绪智力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将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ance)定义为“成功地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并恰当地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如前文所述,我认为情绪智力的高低体现在我们接纳所有情绪(而不是自动脱离它们,或以一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表达它们)的程度上。当我们的情绪智力足够高时,这种接纳将延伸至我们的亲密对象。换言之,情绪智力高意味着一个人有足够强大的自尊,这足以支持他在所有情绪状态下都能对自己敞开心扉。而且当他和朋友为彼此提供这种情绪接纳时,双方都会获得亲密感。再次强调,这并不包括破坏式的泄愤。

哭的禁忌

父母的伤害使孩子痛哭流涕,而这时父母居然还说:“别哭了,再哭我就让你好看!”有一个来访者告诉我,他经常幻想自己愤怒地回答父亲:“你在说什么?不就是你让我哭成这样的吗?”但他却没有说出口,因为他早就知道愤怒的反击是一项“禁忌”,只会招致更凶残的“报复”,父母会杀气腾腾地说:“看我不打死你!”

这种场景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吧!

毒性羞耻感与“灵魂谋杀”

“父母在我们表达情绪时做出的排斥性回应会使我们与自己的感受疏离,让我们在害怕自己情绪的同时也对他人的情绪感到恐惧。约翰·布雷萧将这种对孩子情绪天性的破坏描述为“灵魂谋杀”。他将其解释为这样的过程:孩子的情绪表达(也是孩子自我表达的第一种语言)遭到了父母强烈的厌恶性攻击,以致孩子所有的情绪体验都立刻转化为了毒性羞耻感。”

我们内敛的文化,也让我们羞于表达感受,也渐渐失去了表达感受的能力,同时也对他人的情绪不耐受。表达感受和耐受他人情绪也需要刻意练习。

哀悼是一种情绪智力

哀悼是我们与被压抑的情绪智力重新联结的关键过程。哀悼会将我们与自己完整的情感重新联结起来,这有助于我们释放由童年的可怕损失带来的痛苦。这些损失就如同我们某些部分的“死亡”,而哀悼往往能让它们重生。

人去世的时候,有各种仪式,就是用哀悼的方式让我们宣泄和处理自己内心的悲痛情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