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康复的各个层面
幸存者想要康复,就要学会自我支持,以满足自己因童年创伤而未被满足的各个层面的发展需求。
在童年时期没有人支持过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很难拥有自我支持的能力,所以他们往往需要先借助外界对其的支持,学会如何自我支持。
CPTSD中关键的发展停滞
有效的疗愈就是在无意识中释放出自己的潜力。你的潜力与生俱来,只是由于童年创伤而未被开发。
治疗永远都不会晚。一位高功能的患者,智商很高,但不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没有将智力与潜力完全发挥出来,极度缺乏自信,明明自己很优秀,但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很差,自我评价极低。觉得别人表扬他,说他好都是有目的的,虚假的。童年时期受到同样高智商母亲的贬低、歧视和严格控制。觉得自己是烂命一条,活不活着都无所谓。
我在下面列出了CPTSD中最常见的发展停滞。自我接纳,清晰的身份认同,自我同情,自我保护,从关系中获得慰藉的能力,放松的能力,充分表达自我的能力,意志力和行动力,平和的心境,自我关怀,相信生命可贵,自尊,自信。
有一种特别可悲的发展停滞困扰着许多幸存者,那就是意志力和自驱力的丧失。许多病态的父母对孩子正在萌芽的进取心做出了具有破坏性的反应。
患者往往在失去外界的要求之后变得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很难坚持做任和事情,感到一切都没有意义。
治疗这项发展停滞至关重要,因为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较于智力和天赋,毅力(Persistence)这种心理特性对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满足感更为关键。
认知疗愈
认知疗愈的目标是让大脑变得对自己更友好,其重点在于识别并消除童年时被灌输的破坏性想法和思维。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选择健康且更准确的方式来看待和谈论自己。笼统而言,就是要改进我们向自己讲述自身痛苦的方式。
患者没有自我同情的能力。
早年的虐待或遗弃经历会迫使孩子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超我(Superego)融合。在孩子大脑中,超我负责学习家长订立的规则,以求获得并维持他人的接纳。然而,由于孩子在创伤性家庭中无法获得接纳,超我只能“加班加点”地工作,试图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超我不屈不挠地想要找到讨好父母的方式,最终会选择完美主义策略,试图以此使父母变得更可亲一些,而不再那么可怕。孩子唯一的希望是,如果自己变得足够聪明、有用、漂亮和完美无瑕,父母最终可能就会在乎他。
完美主义的成因。但是完美主义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将会导致患者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好。
可悲的是,一直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会迫使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致命缺陷的。他会认为,自己之所以得不到爱,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错误。他在自己身上只能看到错误或缺陷。他所做、所说、所思考、所想象或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将他卷入充满恐惧和毒性羞耻感的抑郁深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超我会逐渐演变为彻底的、尖刻的、导致创伤的内在批判者。
自我否定,自我惩罚,无法给自己提供支持。
导致孩子患上CPTSD的父母会破坏孩子自我同情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过程,而这些关键的自我过程若无法正常发展,则会阻碍自我(Ego)的成长。
作为一名成年人,你可以学着逐渐用一种自我支持的视角来取代内在批判者的毒性视角,以停止不必要的自我伤害。你可以自由地培养内心的宁静,与自己建立友善的关系,以自我支持的姿态从生存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并逐渐走向茁壮发展。你还可以即刻唤醒自我同情和自我保护的天性,让它们在你的人生中尽情绽放。
首先,变得“自私”一点,不论任和事情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不要一味地妥协退让,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在心理学中,正念指用一段专注的时间,充分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做任何判断、分析和反应,从而训练自己用更多、更从容的方式来应对它们:我是真的赞成这种想法,还是迫于压力才相信它的?我要如何应对这种感觉——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还是压制它,或者只是继续体会它,直到它有所变化?
情绪疗愈
那些主动或被迫选择只认同积极情绪的人通常会变得死气沉沉、乏味、麻木,犹如在没有情感的“无人之境”离群索居。
对所谓消极情绪的压制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痛苦,也会让人丧失很多必要的情绪天性。事实上,困扰现代社会人类的孤独、疏离、分心成瘾(Addictive Distraction),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被迫学会了去拒绝、去病态化,甚至因许多正常的情绪状态而惩罚自己与他人。
患者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没有喜怒哀乐,拒绝亲密关系,当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会用惩罚自己(自伤)的方式迫使消极情绪消失。
人们对消极情绪的排斥和压制导致了情绪的贫瘠。情绪的贫瘠是一种普遍的病症,它对健康的影响通常被委婉地称为“压力”。……我们如果无法体会不自在或痛苦的感受,就是被剥夺了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无法注意到周遭的不公、虐待和忽视。
无法察觉自己消极情绪的患者往往在工作中会更多地遭遇PUA。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将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ance)定义为“成功地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并恰当地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如前文所述,我认为情绪智力的高低体现在我们接纳所有情绪(而不是自动脱离它们,或以一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表达它们)的程度上。
强调一切情绪都是合理并且正常的,不论患者此时拥有何种情绪,都是在此刻的情境下应该产生的,没有任和情绪是不应该产生的,不要因为自己产生了消极情绪而羞耻。要平等地接纳一切情绪。
导致孩子患上CPTSD的父母通常会虚伪地以双重模式来损害孩子的情绪智力。他们会因孩子表达了情绪而虐待孩子,同时又会用自己毒性的情绪表达方式来虐待孩子。他们对孩子表达出的痛苦情绪特别蔑视,这种蔑视会使孩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恰当地表达悲痛的能力陷入发展停滞。
很多家长会用打骂或者威胁(你要是再哭我就……)的方式阻止孩子表达情绪,这都会让孩子认为表达悲痛是错误的,继而丧失表达悲痛的能力,甚至为自己表达了情绪而感到羞耻。
情绪虐待几乎总是伴随着情感遗弃。情感遗弃,就是父母持续无情地缺乏温暖和爱意。对此最令人心酸的描述就是“不被父母喜欢”,这种说法戳穿了很多父母的谎言。
父母在我们表达情绪时做出的排斥性回应会使我们与自己的感受疏离,让我们在害怕自己情绪的同时也对他人的情绪感到恐惧。约翰·布雷萧将这种对孩子情绪天性的破坏描述为“灵魂谋杀”。他将其解释为这样的过程:孩子的情绪表达(也是孩子自我表达的第一种语言)遭到了父母强烈的厌恶性攻击,以致孩子所有的情绪体验都立刻转化为了毒性羞耻感。
咨询师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当场自伤行为表达愤怒,激发了患者的僵反应,患者长时间蜷缩在沙发上不能动,当咨询师碰她的肩膀企图安慰她时,患者有明显的逃反应。
哀悼是我们与被压抑的情绪智力重新联结的关键过程。哀悼会将我们与自己完整的情感重新联结起来,这有助于我们释放由童年的可怕损失带来的痛苦。这些损失就如同我们某些部分的“死亡”,而哀悼往往能让它们重生。
哀悼实际上是对丧失的一种认可,但往往很多童年受伤的孩子不具备哀悼的能力。对完美的追求让他们无法认可丧失,只会为丧失变本加厉地惩罚自己。
灵性疗愈
许多幸存者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体验过让他们感到安全和受欢迎的人际关系。
足够好的抚育一词源于著名的成人与儿童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他创造了“足够好的母亲”一词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即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也能健康成长。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注意到,只要父母的行为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并且给予的爱和支持较为稳定,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获得强大自尊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足够好的要求并不高。
在一个创伤性家庭中,几乎或完全没有什么是足够好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可感恩的。孩子的内在批判者在一次次的伤害中被过度开发,并开始过度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之处。这有时能帮助孩子隐藏那些会招致惩罚的特质,也会帮助他们进一步避开那些可能会惩罚他们的人。不幸的是,长期下来,孩子会习惯于只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因此,当他们长大成人并脱离了真正有害的家庭后,他们也看不到生活给予自己的很多新的可能性。他们的发展停滞导致他们无法看见自己美好的一面,也无法看见其他那些足够安全的人。
在一个创伤性家庭中,几乎或完全没有什么是足够好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可感恩的。孩子的内在批判者在一次次的伤害中被过度开发,并开始过度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之处。这有时能帮助孩子隐藏那些会招致惩罚的特质,也会帮助他们进一步避开那些可能会惩罚他们的人。不幸的是,长期下来,孩子会习惯于只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生活。因此,当他们长大成人并脱离了真正有害的家庭后,他们也看不到生活给予自己的很多新的可能性。他们的发展停滞导致他们无法看见自己美好的一面,也无法看见其他那些足够安全的人。
患者常常因为过度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而无法进入一个亲密关系。
身体疗愈
如果受到躯体虐待或性虐待,幸存者就会缺乏或丧失通过触摸身体来安抚自己的能力;如果受到言语或情绪虐待,那么幸存者就很难发展出被眼神接触或人声抚慰的能力。
一个遭遇过上述所有虐待的成年患者,从未与治疗师有眼神接触(其他人格的情况下除外),在经过几年的治疗之后,患者做梦梦到治疗师拉她的手,在咨询过程中询问治疗师是否能够拉一下她的手,遭到治疗师的拒绝之后首先表现出了不理解与愤怒,经过治疗师解释之后患者情绪稳定下来,可以理解,但开始变得沮丧,沉默不语。治疗师最终选择拉她的手,患者在被治疗师拉住的时候开始落泪。从那次治疗之后,患者与治疗师开始有眼神接触,但表现得十分躲闪和胆怯。
克服食物成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你需要循序渐进,还需对自己怀有同情之心。这是因为,遭到创伤性遗弃的孩子会自然地向食物寻求安慰。食物为人类提供了第一份来自外部的慰藉,当一个孩子渴望爱时,他往往会把食物作为他爱的对象。长此以往,他很可能会将食物“升级”为药物。
遭遇创伤的孩子更多地是用暴饮暴食来安抚情绪,一些节食患者反而有很好的家庭支持,节食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其他社会环境。
本章通过认知、情绪、灵性和身体四个方面阐述了CPTSD的成因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