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前几天莫名其妙被一位同事给怼了一顿,真的好气啊!
事情是这样的:
我负责的项目急需一种物料,而这位同事(暂时叫她小A)是负责采购的。
因为项目着急,我就多问了几句,然后,那天的小A似乎心情不佳,问多了之后,她就开始发飙,狂甩了几句狠话.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都跟你说了,我在问,在问!怎么唠唠叨叨的?能不能干了?不能干拉倒!”
语气很不善,声音很高亢,最后一句霸气话冲击得我的小心脏翻江倒海,都是为了工作认真负责,动这么大气何必呢!
得益于平日里关系尚可,我就跟她又解释了一番,竭尽全力地想跟她解释明白,解释来解释去,反而激起了她的更深的怒火,失败的交流越发不可收拾了……这下子却炸了锅了。
紧接着我的手机嘟嘟声不断了,她一直在用她高亢尖利的嗓音发语音给我,带着情绪的简直就差骂人了。
我的心情立马沉到了太平洋底……然后,我也生气了,语音不看直接删除!
01. 不良沟通的血泪史
对于一个性子急躁的人来说,因为沟通问题得罪的人还少吗?
说到因为沟通而导致的关系问题,真的是一部血泪史。
关系本来不错的朋友,因为某次沟通不畅,争执起来,这还不算,因为彼此面子问题,争执脸红脖子粗地互相揭短,到最后随着事情的发酵,难免会不可收拾。
职场上,与上司沟通不畅,就无法理解领导意图,之后的加薪更是没有指望;
与同事交往沟通不善,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甚至会导致关系紧张,影响了后续的配合和由此影响工作心情;
情场上,如果不懂得沟通,与另一半的互动难免会磕磕碰碰,天长日久势必影响彼此的亲密关系;
生活中,无法做到有效沟通,就无法做到在婆媳、邻里、亲朋之间的游刃有余,家庭氛围无法保证,周边环境也会紧张等等。
哎呀,沟通好了,长袖善舞;沟通不好,剑拔弩张。沟通真的是太重要了!
直到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关于沟通的书,才明白当时那种情况下,她暴怒我委屈,并不适合继续沟通交流,而是及时止损,待到彼此平静时候再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
《沟通的艺术》里说: “沟通得越多,不见得沟通得就越好”,我们经常说“沟通不足容易产生问题”,其实,沟通过头也会制造问题”。
过度的沟通, 除了令听者感受到沟通者的斤斤计较外,对于沟通的内容却是毫无益处。
若是放在两个人的争执中,则会加剧误会。每件事(每句话)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02. 《沟通的艺术》书籍简介:
《沟通的艺术》2021版是后浪出版公司发行的第15版,就冲这第15版就该知道,这本书有多受欢迎了。这本书有两名作者,分别是: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
罗纳德·B·阿德勒以沟通写作为专业,除本书外,还著有另外6本关于沟通及社交技巧的书。写作与教学之余,罗纳德还帮助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拉塞尔·F·普罗科特,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于1990年在一次沟通学术会上与罗纳德相遇,相见恨晚,从此二人合作,围绕沟通这个专题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多部教材。
本书内容共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大部分,总共12章,16开本、601千字,内容则是涵盖了人际关系的全貌。
看人入里:探讨了与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简介人际关系本质,强调了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直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着重探讨与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重点分析语言与非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讲的是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强调沟通关系的重要性,讨论关系的演变,如何增进沟通气氛及人际冲突的形态与顺应之道。
身处社会,不得不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则是很有必要了,我们想要独处、喜欢孤独,但孤独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慢慢地淡出团体视野,但“独处也有临界点”,超过了这个临界点,人会变得痛苦。
就像对于做错事的孩子的惩罚是“关小黑屋”,对兵士的惩处是“关禁闭”,对罪犯的“监禁”等等。
“独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际交往需求的一种惩罚,惩罚甚至会成了危害健康的杀手。可见,人这个群居类动物,是需要交际的。
既然需要沟通与交际,如何更好地交际和沟通,就成为了一种能力。
本书的知识点较多,每个章节作者均遵循着:理论讲解、链接、多元视角、电影与电视(与主题相关的)几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读者可以从每个环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重点学习。
像我这样的电视狗,就特别喜欢“电影与电视”这一部分。
在初读本书之时,我最喜欢做的就是,首先将每一章节的“电影与电视部分”圈出来,将相关的影视能够找到的大致先看了一遍儿。
这一方面过了眼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本书理论内容的理解。
可以说,“电影与电视”部分直观地演示了作者每一章想要表达的意图,这个体验感非常棒。
03. 关于沟通涉及的两个概念
限于篇幅,下面我仅从本人比较感兴趣的两个概念加上我个人的理解,进行尝试阐述,以飨读者。
第一个概念:自我的价值
书中说:“我们每个人得出的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很可能是他人释放了破坏自我的信号。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则是因为他人承认了我们的价值。”
记得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但在职场中却处处碰壁。
不是她找不到好工作,而是她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很不错的。
刚入职时候,满含期待,无论从她个人还是从招聘她的主管,都是对她抱有期待的,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她往往碰到了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如此辗转多年,终究无所成,后来,一名心理咨询师带她走出了迷途。
小时候父母离异,确切地说,是父亲离开了母亲,而颇有怨言的母亲就将怒气、不甘心和抱怨发泄到了年幼的她身上。
一旦遇到不顺心的,母亲就骂她“都怨你,你怎么不去死!”、“你这么笨,什么都干不了!”、“跟你那个没良心的爹一样,养你什么用!”、……
母亲不爱她吗?自然是爱的,她小的时候是不理解这种爱的,只觉得自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给妈妈增加麻烦,然后唯一能做的就好好学习,好的成绩似乎可以让母亲展颜一笑。
她就这样一边怨恨着自己一边努力学习,后来考上了名校,但这种自卑和遇到问题就逃避、抱怨,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的习惯一直伴随着她。
因为母亲看待她的方式,让她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说,认识到“自我”这个概念,既可以让我们明确知道自己有的时候并不是做得不好,而是没做到让周围的人认为的那样。
也可以让我们对待父母、子女要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出发,以己度人地用更舒服的方式去沟通、去行动,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可以让年迈、行动力孱弱的父母不必看儿女的“脸色”而小心翼翼。
我们想要自己的亲人得到一个幸福的、舒适的环境,可是因为不善于沟通,不会用令人舒服的沟通方式,而难免做出一些令亲人心寒的举动而不自知。
一位单身白领男士,工作后条件稍好,接了老家独居多年的母亲一起到城市里生活,但工作压力较大,有时候难免回家脸色不太好看。
某次更甚,回家后,刚好看到母亲在他的卧室里看着某样东西出神,男士脸色很不好,说“你在我屋里干什么?”
心情不好,语气自然恶劣,妈妈惶惶然回到自己屋子里,男士也就睡下了,却不知道,这个深夜,母亲在自己屋子里左思右想后自杀了。
其实,男士也只是因为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回家后脸色也没转变过来,母亲呢,估计是多想了,想着连日来儿子也从来没有对她有好脸色,是不是嫌弃她累赘了等等。
这个悲剧令人扼腕,但究其原因,不该只是一件小事引起的,应该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吧。
男士每每回家总觉得卸下了伪装的面具,将脸色毫不保留地展露在家人面前,但他忘记考虑了,对于年迈的母亲来说,她从儿子对待他的态度里感受不到温情。
也因此,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了顾虑,担心自己已经成了儿子的负担,比如,儿子要结婚需要钱、要养家而自己又帮不上忙等等。这个时候,她的价值是需要儿子的态度来体现的。
如果儿子能够在每次回家的时候在门外就将压力卸掉,回家与母亲享受天伦,母亲断然不会因为一次的伤心就走上绝路。
对于个人来说,对方的一次态度说明不了什么,但多次的态度,则是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所在了。
自我的价值的另外一个评判标准是:通过社会比较来形成自我的印象,即依据与他人对照的方式评估自身。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自己是优于别人,还是劣于别人,以此作为判断自我价值的标准。
这种比较,既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
积极的方面是,我们通过比较,找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而对于悲观的人格来说,坏处则是,会一味地贬低自己,从而一蹶不振。
我们需要积极地去面对,每日三省吾身,不仅仅是找到自身需要改进的点,也需要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看到每天的一点点进步,保持阳光心态。
总之就是,乐观的人要避免自我膨胀,悲观的人要自信阳光。 别人的评价只是参照物,如果令你不爽,那就调整参照物好了。
上面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概念“自我”。
再说第二个概念: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是知觉的常见倾向之一,书中指出:知觉的常见倾向包括:对人严厉、对己仁慈,先入为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我们被自己的期待所影响等等。
本文中我仅针对“先入为主”阐述一下个人的理解。
先入为主,说白了,就是给人“贴标签”。
大多数人对待一个人的态度往往会局限于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若是准确的,而且你对他的感觉很好,之后的一切配合似乎也会顺理成章地顺利。
但若是第一印象不正确,他本来是好的,你看到他相貌丑陋甚至猥琐就认为他是恶的,后来的配合你会下意识地觉得别扭而不自知,还以为“果然,他就是坏的呀!”
记得曾经就职于一家很有名的公司,我的主管大领导对我特别好,大领导很有魄力,而我作为他的下属也是一个部门的基层管理者,干活也是雷厉风行颇得大领导欢心。
后来,我们部门因新增的业务需要,招聘了一位有成熟经验的新员工小S。
小S有经验、人也外向的很,入职第一天就给部门同事进行了一个培训,大家对他的学识和业务能力赞叹有加,“果然行行出状元啊!”
小S三十出头,性格活跃,人也八面玲珑的那种,而我属于个性沉闷一些的,但还是喜欢干活麻利高效的下属,小S的加盟,对我们部门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了。
考察一段时间后,我就将部门属于、不属于他的业务全盘介绍并酌情委托一部分给他,同时,将下属同事们的优劣势一一介绍,将其作为左膀右臂去培养,
三个月后,小S试用期满顺利转正,谈薪资时候,大领导找我谈话,想了解一下小S的工作情况,我自然是赞许有加了。
大领导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工作之外,你也得注意下他的其他方面,比如,人品。”
看我有些迷惑,大领导又点破了:“他很多次不经意地跟我谈过其他人,说的都是,这个也不行,那个也有缺点,目的是什么?就是他很厉害嘛!”
大领导意味深长,“都不行,就他行,平时你们又得不到他的中肯意见,甚至你,还是他的主管领导,你觉得我会信任越级上报的人吗?”
是的, 小S平常在我面前可都是说,做得不错,之前公司就没有这样的管理,还是我们管理风格高效、紧凑,不愧是有理想的公司,而我们部门那就是有理想的部门啊!
当然,很多时候,我没有认真去回味,只是觉得相对于他的活跃的个性,这样的漂亮话也就是听听而已,但今天结合大领导的谏言突然就将之前小S所说的话过滤出了讽刺的味道来。
你看,我仅从他入职第一天新员工自我介绍时候给部门同事做了一个简单培训就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枚不可多得的人才,如获至宝,结果却被其借力打力,成了他在大领导面前邀功的佐证。
大领导的慧眼和及时提点让我警醒,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人品还真的有一定问题,半年之后,因为一个业务失误被辞退了。
或许,如果没有先入为主,不那么快地让他接触部门核心业务,对于他也未尝不是好事,这样,他至少可以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
过早地预判他的能力,并依据其能力匹配了他的业务工作,却没有去评估他的职业道德及人品,导致了做人的膨胀,成了他最后犯错的根源。
还好,正因为大领导的及时提醒,最后他的错误只是犯在了比较浅的层面,不至于触及核心业务而导致对公司损失的不可收拾。
先入为主,真的是令人无语。你看到的只是他的丑,以为他就是一个糙汉,却不知他还很“温柔”;你以为他沉默寡言的丑小鸭,隔壁还没挖走你就先送走了,却不知他在默默耕耘,几年后成了行业翘楚。
“先入为主的倾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放开的心胸,当事实证明你错怪对方时,要愿意改变当初的判断”。
04.总结
关于沟通,本书属于涵盖面最广的针对不善言谈的“广谱抗菌”灵丹妙药。
看人如里,教给你如何利用媒介、培养积极关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知觉陷阱以避免出现沟通障碍等。
看出人外,告诉你如何利用语言、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学会倾听及怎样才算正确的倾听。
看人之间,讲解了人际关系的模式、发展、特性,及如何维持关系,良性的亲密关系及家人之间、爱人间、友人间的感情关系的维护,改善沟通气氛、正确处理人际冲突及处理技巧等
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最小单元,工作关系、家庭关系、亲朋关系、爱人关系等等,人际之间沟通与相处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如何正确、到位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是一门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的大学问。
这本《沟通的艺术》则是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协调好周边关系,最佳的一本案头书。哪怕就为了书中介绍的几十部经典影片呢!
看懂了这本书,你就学会了说话,而会说话,就会活跃氛围、快乐工作、赢得友情、收获爱情……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很不错的一本书,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