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近期的电视节目中,我看到8个月的小朋友成功在支撑物的支持下站了起来,其过程的确十分令见证这一时刻的观众感叹,也让我们看到了儿童的重要动作发展的时刻。其实八个月的婴儿能够在支撑物的帮助下站起来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统计,学者已经总结出了儿童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大脑的发展和身高的变化规律的总结都让儿童的发展有迹可循。为什么有那么多心理学家研究婴幼儿呢?其实,婴幼儿的实验开展需要研究者做出细致的观察和严格的控制,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现代对养育儿童的观点更趋于人本主义,要求养育者对儿童付出更多的爱,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帮助其更好地成长。婴幼儿很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状态,同时他们的发展速度极其快,所以找到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助于养育者更好地为孩子提供发展条件。比如语言和认知技能有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认识到这一点能够有的放矢。
不要认为只有发展心理学家才能做心理学实验,皮亚杰的著作的重要灵感之一就是对自己的孩子的观察。其实生活中对于婴幼儿的变化敏感一些,我们就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很多家长吃橘子的时候就会给孩子吃一口并津津有味地观察孩子的表情,研究表明,新生儿就有了味觉,对甜、酸、苦和白开水的面部表情有明显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小朋友吃到橘子之后的不同表情。另外,我们还能看到婴儿很小开始就爱观察周边环境,眼球滴溜溜地转,因为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也就是没有目的性的观察。除了眼睛滴溜溜地转,婴儿还会经常绽放笑容,父母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就会引得孩子咯咯地笑。其实婴儿出生后2天至2或3周的新生儿就能模仿人类面部表情,成人笑,婴儿也表现出高兴的表情。婴儿也会有社会性微笑,这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出生后3周左右,婴儿清醒时,轻轻地抚摸面颊、腹部,也能引起婴儿微笑,拍手,看转动的纸板或听熟悉的说话声,都能引起婴儿微笑。这些都是反射性的微笑。而且大人的声音、面孔也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但也不是每个成人都能得到孩子的喜欢,一定大的孩子是有偏爱的,6个月后婴儿学习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再认能力继续加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就开始认生,对熟悉的妈妈的面孔能够辨认出来,陌生人的靠近则会让一些婴儿啼哭。
说完了感知觉的发展,再来看看言语的发展,按皮亚杰的分类,首先是前言语的发展:从出生到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时期(0-12个月)叫作前言语阶段,出现了咿呀学语、非语言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发音则有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的变化。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其实刚开始都是无意义的音节,慢慢地才受到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有了适应母语的有意义音节。所以你以为孩子已经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可能这只是无意义的一个音节。
我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只提到了婴儿期的发展,是因为这段时期是养育者相对而言比较需要指导的时期,而且这也能让我们意识到原来婴儿期的发展过程就十分有意思,也体现了大脑的可塑性,这段时期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也需要付出精力去了解和体验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