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孔子监制的音乐会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网上有材料说70岁的张艺谋,每天要工作到后半夜,五六点钟睡觉,上午十点起床,如果正在拍摄,每天就睡三个小时,每天只有一顿饭。然后就是各种会,他同时会运行很多个项目,一部片子在上映,一部片子在后期,另有一部片子已经筹备开拍,同时还有冬奥会,舞台表演,大型演出这样的项目。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有九个项目在推进。
张艺谋曾经说:“我要把自己迅速地工具化,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你就会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七十岁的张艺谋或许没有孔子的高度,但一定有孔子类似的状态。或者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应该也像今天的张艺谋一般敬业、忘我。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周朝已经逐渐失去统治天下的能力,诸侯之间,唯有鲁国在较大程度上得了周朝礼乐制度的真传。特别是鲁国的乐师,是天下闻名的。晋国崛起后,凭借武力在天下有了很高的声望。当时鲁国作为小国,奉迎晋国这样的大国,所送的最有品质的“礼物”便是乐师。没有鲁国“慷慨”的音乐输出,晋国纵然是强国,国君想听听正统音乐也是不可能的。
据钱穆先生考证,《论语·泰伯》中这段孔子关于音乐的评述,大体发生在孔子自卫国返回鲁国之时。《史记》记载:“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当时师挚作为太师,和孔子一道共同完成“正乐”这件事。其后师挚到齐国去了,鲁乐又衰。
钱穆先生认为,此章或是师挚在鲁时,孔子感叹其正乐后所主持演奏音乐的美盛。或是师挚适齐之后,追忆从前正乐之后所演奏音乐之美盛。到底是那种情况,已经不可确定了。
孔子主导正乐,负责监制的这场“音乐会”到底怎么样呢?
一、师挚之始
师挚,是鲁国大乐师,名挚。“始”就是乐曲的开篇,周朝的音乐有歌有笙,有间有合,整合起来才是一篇完整的音乐。开始的时候是升歌,以瑟配合。由太师负责,挚为当时的太师,所以是“师挚之始”。
孔子之所以要正乐,是因为周朝的乐制已经差不多失传,很难真正欣赏到正宗的能够起到礼乐教化作用的完整、正统的音乐。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偶然的机会听到“韶"乐的正统演奏,他老人家听了之后——“三月不知肉味”。
正因为如此,修正乐制在恢复礼乐制度方面,显得十分重要。这个时候,挚作为太师,作为音乐方面的行家里手出现,对孔子“正乐”是极有帮助的。因此,师挚之始,一则明确了太师在音乐升歌阶段的关键定调作用;二则让音乐本身有所遵循。这实际上也是孔子“正乐”所正的第一部分。
二、关雎之乱
据钱穆先生考究,古乐开始的时候是升歌,以瑟配合,由太师负责。升歌有三段,之后是笙的吹奏,堂下以磬配合,也是分三段。之后是间歌。先笙后歌,交替三次,所以叫间歌。 最后是合乐,堂上堂下歌、瑟及笙一起演奏,也是三段。
《周南.关雎》以下的六篇,都采用大合奏形式,所以叫“关雎之乱”。乱,就是大合奏的意思。升歌有三段,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合奏部分,有六首诗歌:《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从内容上看,升歌都是在讲人事,包括迎宾、为王事奔波、出外访贤。合奏的六首诗则包括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婚恋、劳作、祭祀等等。
今天的音乐会半是为了艺人,半是为了利益。从前的音乐会,是为着某种具体的功用而展开的。比如祭祀、庆祝、宴饮等。因此,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场合,适用什么样规格的音乐,显得很为重要。孔子正乐,就是要回答这一类的问题。
三、洋洋乎盈耳哉
正乐初见成效后,听到自己所正之乐,孔子感到很欣慰。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优美的音乐回响和占领我了的听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