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定位
“在中国的教室里,坐着学生身旁或身后听课的人,十有八九是教研员,他们可以把普通的教师变成高效率的教师,可以说特色教研制度支撑了中国基础教育。”
教研员作为学科教学中间骨干分子,指导任课教师任课,也是学科教研当然带头人物,是将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关键人物。(百度百科)
教学与指导教学——教师的教师
行政性与学术性——学术权威
学科教学
表面上看,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是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我们”与“他们”的关系;深层次看,则仅仅是工作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而一切为了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一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尽心尽力为祖国教育事业服务的方向是一致的。两者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不分你我,同呼吸,共命运。
教研员的真正位置,始终就应该实实在在地站立在一线教师们中间。教研员,原本就是教师群体当中的一员。
(管然茶 然《“语文教研员”角色素养的思考》)
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教研员的工作。
第一,教研员是为教师“作嫁衣”的人,通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指导教学,并在各级教学基本功展示中帮助教师取得优异成绩。第二,教研员是区域学科首席教师,要对本区域的学科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的整体发展负责,进行顶层规划、具体实施。
第三,教研员是让理论扎根实践的人,帮助教师在实践中理解教育教学的理论,把一线教师听不懂或者能听懂但不会用的理论、把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转化成为教师能理解并能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东西。
(罗滨《教研:用专业和敬业服务区域教育发展--对新时期教研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角色定位
政策解读者。“教研员要时刻保持政策敏感度,不断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并基于学科育人视角,做好政策解读工作,从源头上解决课程育人的关键问题”
课程领导者。“在深研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及时开展专题培训及主题式教研”“带领学科教师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材解构与教学实践探索”“帮助一线教师基于学科教学需求,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知识结构化等方面的探索”
教学研究者。“需要跳出学科教研的局限,借助研究工具及信息化手段,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维度开展研究,在实证研究中确立学科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改实践者。“还需要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改革一线,深入课堂,将因材施教的思想及学生素养培育的行动有机结合,系统探索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的方式方法”
持续学习者。“学习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研读新课程标准及教材,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关书籍,结合学科特色,学习用科学方法开展课题研究、项目探索、教研活动、实证调研等”“教研员应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及理论水平”
(刘华贵《五重角色定位下的教研员
角色定位
进一步发挥优秀学科教师的优势,深入理解学科与教师。
新时代的教研员要充分发挥作为优秀教师的这些优势,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理解学科、理解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基于事实与数据的循证教研,推动教研修一体化。
新时代背景下,教研员的指导要基于客观的事实与数据,形成专业判断,开展有效指导。教研员是“事实和数据”的确定者。对教研员而言,理解什么是“事实”、如何确定“数据”是教研的核心。
入局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探索创新实践。
教师的角色、功能和任务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任务已不是输出型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培养掌握最新信息工具的青少年学生,使其拥有鉴别和选择力,包括如何寻求有效信息,如何形成信息与个人经验的关联,如何成为有效资源的建构者等。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周增为《新时代教研员成长的三个着力点》
二、工作常规
(一)听课调研
“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调研:把情况摸清 把问题找准 把对策提实
教研员要——看得出问题,说得出道理,想得出办法,做得出样子?——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教研员面对的关系项不是两个,而是三个;情境一教师一主体。教研员第一步要搞清楚教学情境是如何的,这一步他的反应模式与教师的反应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第二步是一般老师没有的:教师是如何应对这种教学情境的?他这种应对模式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意味着什么?会有什么结果?这个时候,教研员跳出了“情境应对者”的圈子,进入“情境应对观察者”的状态。
教研员的观察对象不是教学情境,也不是教师,而是“教学情境”与“教师”的关系,换一句话说,是教师应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姿态和反应模式。
优秀的教研员,其思维模式不是评价,而是理解。优秀教研员观察到教师的反应模式与自己面对同一教学情境的反应模式不一致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是什么原因决定了教师选择这种应对姿态?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经历了几个思维关键点?哪一些关键点走的是对的?哪些关键点走岔了路?教师选择了这种应对姿态意味着什么?教师实际上是在做什么?教师是否意识到他朝哪个方向走下去?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这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理解”。
教研员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理解。
(李海林《教研员的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描述
“观课议课”两个字眼的变化其实背后是理念的更新,不再是非对等的听评课,而是放下姿态、平等对待、科学规范的观课议课。
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也一直秉持这种观点,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式评课,而是平等交流式的听课研讨,真正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
评课堂 评师生 评自己
营造平等友好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氛围
问题导向的听课调研 指向真实问题解决
要关注教师教学状态,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以服务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 认真做好“摆渡人”
把“教学是教师的专业自决和自为”作为其第一原理, 观课议课坚守两个立场“教师立场和实践立场”, 旨在用“幸福是一种能力”促进教师参与,用“让我 观课议课
们一起变老”“同在共行”促进互助,用“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促进宽容,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促进成全,用“倾听是一种关怀”促进倾听,用“教育需要想象力”创造幸福生活。
从批评走向建设,从旁观者走向助教,从统一标准走向权变意识,从要素观察走向情境观察。
观课议课的重点是教师发展,是以课程为对象、课堂为平台追求教师专业发展。
考试评价
1.命题谋划
2.成员供题
3.集中磨题
4.数轮审校
5.教师试做
6.组织考试
7.完善答案
8.值得细则
9.组织评卷
10.考试分析
优质课:笔试,基本功(命题)微课展示,视频课,展示选拔
三、个人研修
四、团队建设
教研员是一个需要踏踏实实去做,长长远远去想,诚心诚意去“扶”的角色,需要有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品格去支配他的行动。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寂寞就是充实,平淡就是绚烂。
--南宁市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 庞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