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作者
周岭,一位心智探索者。
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
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
其文章打开率始终保持在20%~30%。其文章还被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
著有《认知觉醒》,年发行突破15万册。
二、本书简介
本书将通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两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获取人生的成功、幸福和意义。
从“习惯养成”到“技能培养”,从“对内输入”到“对外输出”,从成为“更好的人”到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这些刻意的转变会让我们走出焦虑的怪圈。
单纯依靠意志力的努力往往是盲目的,所以人们会反反复复地起念,又反反复复地失败。一个人只有了解做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看清事情本质后,才能走出反复尝试却劳而无功的困境。
学会用认知来驱动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成长的彼岸——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心得体会
读书用时:3天
读书方式:阅读
字数:20万
思维导图:
重要知识点回顾:
1、判断一个人是否觉醒的三个依据
“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撑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
“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人。所以“目标觉醒”就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觉醒的最终依据,同时它也是个体成长的高级阶段,因为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2、“七年就是一辈子”的力量
一是它能让人彻底告别焦虑,不再急于求成。在7年周期的影响下,我开始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主动降低心理期待,告诉自己要能忍耐暂时的进步缓慢。从7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当下的沉寂不算什么,我相信只要盯着长久价值去持续学习和产出,就一定能走到复利曲线的拐点。
二是它能让人聚焦目标并拥有真正的成果。除了急于求成,很多人无法主动做成事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欲望太多,总想同时达成很多目标。但如果在7年的时间里只专注于一个领域或只做一件事,我们会变得非常从容。
三是它能够让人持续学习,终身成长。“七年就是一辈子”犹如一个时钟,到点了它就会提醒我们更换赛道,走出舒适圈,去接受新的挑战。这种机制不会让我们始终做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事,它会逼迫我们不断探索新领域、学习新事物,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自己大脑的神经始终保持活力,不会陷入“一劳永逸”的状态。
3、NLP逻辑层次模型
1976年,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开创了一门新学问——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中文意思是用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程序。后来他们的学生罗伯特·迪尔茨和格雷戈里·贝特森创立了NLP逻辑层次模型。
这个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这个世界是有层次的。在NLP逻辑层次模型的帮助下,个体的成长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一层的人找环境问题,他们是抱怨者,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找努力问题,他们是行动派,喜欢说:“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的人找方法问题,他们是战术家,喜欢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的人找选择问题,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的人找身份问题,他们是觉醒者,喜欢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找意义问题,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