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和家人都住在乡下,奶奶也和我们住在一起。每天下班回家,我们快到村口时,远远地看见奶奶坐在树下的石墩上,和香樟树一样沉默不语,安静地等待。
我快步走向奶奶,喊着:“奶奶!”但是奶奶仍然坐在树下眺望着远方,神情安详。我只好走到奶奶面前,在她面前挥手,低下头靠近奶奶的脸,提高声音说:“奶奶,回家吃饭!”
奶奶看见我出现了,这才摇晃着瘦小的身体,撑着拐杖晃晃悠悠地站起来,像小孩一样乖乖地跟在我身边回家,我不敢走得太快,扶着她没有撑拐杖的胳膊慢慢走回去。
听家人说奶奶没有读过书,但是嫁给了教书的爷爷。爷爷知书达礼,奶奶遇事不强求,随遇而安,两人互补的性格倒很适合过日子。
奶奶一辈子都没有吃过什么苦,我也从没有见过奶奶生病,她喜欢每天独自一人在村里走一圈,遇到同龄老奶奶偶尔也说说话。
很多时候,奶奶不是一个人坐在村口的香樟树下,就是在家门口的石凳上静静坐着,凝神地看着远处一个地方,有时还有村上其他奶奶和她一起并排坐着消磨时光,让生命向岁月的深处延伸。
那时奶奶已经听不清我们说话的声音,而我们一直以为这是正常现象。人老了,自然会眼睛看不清,耳朵也听不清。
奶奶的听力不好,但看见我和孩子的时候,她喜欢跟在我们身边说话,吃饭了吗?这句话是奶奶问得最多的一句。这个问题有时要回答好几遍,过了一会儿,坐在我们身边的奶奶又会问这个问题。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父亲年迈的时候也是听不清,子女带父亲去医院,医生给父亲的耳朵做了检查后,配了助听器。
有了助听器,父亲感叹到,听不见的时候,耳朵里都是风的声音,现在忽然听得见了,发现世界太吵闹了,但总比每天听到风声的感觉好。
现在非常后悔,原来听力下降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那几年里,奶奶的世界里,大部分时候应该都是在风声中度过的吧,而我们也从没有想过奶奶也需要与人交流的,却一直以为她不喜欢热闹,只喜欢安静独处。
奶奶走的那天下午,她躺在床上,轻轻地喊着一个名字,像母亲在哄孩子睡觉一样。家人的父亲,我的公公拉着奶奶的手,哭成泪人,奶奶喊一句他的名字,公公回应一句:“妈,我在这儿!”他们母子在哭喊声中告别。
虽然平时大姑妈,奶奶的女儿经常回来看望奶奶,给她理发洗脚,洗衣晒被子。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但她却很少与公公交流,在生命最后弥留之际,在奶奶的心中最重要,最放不下的人还是她的儿子。
时光倒流,我会为奶奶戴上助听器。我会问奶奶,现在觉得吵不吵?奶奶一定会说,是很吵,但没有风声了。
生命短暂,当我们老了,眼睛看不清了,世界变成雾里看花,如梦如幻,我希望还能看得清楚些。
岁月悠悠,当我们老了,耳朵听不清了,世界安静得像静水,悄无声息,我希望还能听见吵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