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与玻璃心的人相处,大多人都是一副无奈,避而远之的相处态度。玻璃心的人,敏感,多思,脆弱。甚至有点被害妄想症。
职场上,玻璃心的存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多么烦恼的领悟。
近一个月,我就被一名同事的玻璃心折磨,陪聊够够的。同事人高马大,双证齐全(司法考试和CPA)。说话温和,行事低调,与人交流的时候基本先等着对方先说话,然后再回复。种种迹象在招聘之处觉得与团队长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很搭啊。没想到,一个月后,我多次被邀请话疗,请我对团队长或者同事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公司发的邮件到底是不是针对我?”“为什么团队长总在我身后位置打电话?他就不能站在别的地方?他这么做是对我深深的不信任……因为他随时再监视我的电脑屏幕”OMG,真是够了。是没有长大么?是有多闲啊。本职工作做的一地鸡毛,还不允许别人指导你,指导还觉得别人不够资格,指导还要注意措辞,保护你敏感脆弱的自尊。一封全员邮件,又怎么自找的认为有针对性。这真是一个职场宝宝。
作为本职工作,我只能耐心疏导,了解背景,弄清楚玻璃心的每一句中所谓被害、被猜测的事情的来弄去脉。然后,我确信,被害妄想症加玻璃心的职场宝宝,我们合作不了。那么,到此为止吧。让社会中的别人去理解和融合他吧。
处理完这件事,我有一点感想。
这是一个信息交流的时代,做事没有标准答案。即便是所谓的司法考试和CPA 考试的标准答案放到日常事务中也未必如此。那么,积极向上的考证获得知识技能没错,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接受教育是基本点,深度的思考和思辨能力是决定走的远不远的关键点。多花点力气思考自己的融合问题,研究及思考做事情本身,忽略所谓不良情绪,将注意力聚焦在有效事物上,才是我们做事情起码的态度。
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尊重并信任是融合前提。但是当我们每一个职场人员在其中应该怎样融合又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想法呢。
观察并随时调整自己,使得自己成为社会或者多数人中的一个,不特立独行,又能够在环境下如鱼得水。
我们从小就被要求、被教育、被训练成为要学习典范,要看重细节,让自己成为众人评述中的一员。我们是多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多么在乎自己是不是足够融合。
用力过猛,就成了玻璃心。在自傲中渴求认同,在认同感不强中自卑,在自卑中惶恐,有转而寻求外部认可的标杆条件,内生的自发学习,继续自我奋进,更换环境,再此循环。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与人竞争时代,竞争因素的多元化,多数人保持自己的时间和做事节奏,完成自己这辈子,更多辈子的选择还来不及呢,哪有时间观察并彻夜想别人。职场玻璃心只会带来碎成一地的渣渣。
也许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即便有误解,即便有争吵,平等开展对话。竞争压力大,大家时间都有限,哪有那么多的办公室政治和办公室黑幕。也没有时时处处无事生非的人要针对某人。简单交流,做事为主,注重良性沟通。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是心情愉快的,但是心情这玩意,还真是如果自作,就只能自受。
保持开放心态,保持善意,保持对他人最大的宽容和信任,抛开情绪对待对话,观察世人评价本质因素,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也善待自己的内心,不演、不强迫自己,判断自己生活的本质动力,可能才会让我们更能生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