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我教书的第16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在布置作业这件事上,我一直比较宽松。这源于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它们给了我思想和行为上持续的反馈和反思。前几天我和孩子们开玩笑,说既然不好好听课,那就在这个假期让把单词写20遍吧,我这边刚一说完,全班就开始怨声载道,看到孩子们幽怨的眼神抓紧和他们说是开玩笑的。我也明白,无论什么时代,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被罚抄20遍的作业的。
记得我读初中时,英语老师每个星期都要求我们抄完一整个大本子,大概有25到30页。我们要反复抄写单词和句子,虽然确实提高了成绩,可那种机械重复的抄写过程,却给我留下了近乎恐惧的心理阴影。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遇到过很多给予我温暖与指引的良师,我至今也深深感恩。但同样也曾有老师带给我刻骨铭心的伤痛。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坚定:当我成为老师,绝不能成为那样“严格”的人。那种看似高度负责的严苛,如果是以牺牲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兴趣为代价,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严重的甚至可能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阴影,毁掉一个孩子,这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上,教师都应当以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为起点和标准。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课堂上的每一次互动,甚至备课、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在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展开。这样,孩子才更容易与课堂产生链接与共鸣,更容易被我们的教学魅力所吸引,进而真正被影响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从当老师以来,我不愿把自己曾经历过的恐惧与痛苦再加诸于我的学生。所以这些年来在作业上,我布置得越来做少。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让孩子们抄写单词或重点句子,一般只要求一遍或两遍,主要目的是练字——我对书写认真非常重视。作业量少,但我希望他们能认真对待,养成专注、细致的书写习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既提升了书写,也自然能更好地记住单词和课文。
另一方面,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更喜欢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一直非常认同李希贵校长所说的:“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他们喜欢你、信任你、认可你,他们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学到东西——不是靠死记硬背或机械罚写,而是知识真正流入他们的记忆与生命,那样的学习才是持久而深刻的。
每一位老师,都应当留意自己的言语、思想、行为,甚至眼神。一个鼓励的眼神与一个嘲笑的眼神,对孩子的影响是天差地别的。多用肯定的语言去表扬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把优势转化为发自内心的上进动力,从而真正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样的教育,才是做孩子生命的“点灯人”,点燃他们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火焰。
就像开头说的,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被罚抄20遍、30遍的作业。这种惩罚性作业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压迫,而有压迫的地方就可能滋生反抗。哪怕表面不说什么,内心却会悄悄厌恶老师、讨厌这门学科。一旦形成这样的情绪,师生关系就会僵化,最终导致学生排斥学习。
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格外注意。作业应当有针对性、有层次,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对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挑战性的内容,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以巩固基础为主。只要他们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就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把作业“具体到人”。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复杂,但我们可以尝试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大致分层,比如分为三到四个层次,再分别布置对应的作业。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去改变,把原来经历过的痛苦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每个生命多些尊重和爱,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