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样的说法。但是一直到今天,孩子早餐的“随意”是仍然是孩子的大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能说就是父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的问题,比如很少普及早餐营养知识,普遍上班时间比较早,上班路程比较远……这些都构成了孩子不能好好吃早餐,不能吃好的早餐的大部分原因。再加上现在中小学普遍上课比较早,虽然国家三申五令说不得早于8:20上课,但真正能遵守的学校有多少呢?总会想着各种法子让孩子早一点到校,多学一点,多写一点。
所以,早上的景象大概都如此——早餐店围满了小孩子,急匆匆地吃完一茬走一茬又来一茬,有些则一手拿着早餐一手拿着牛奶或饮料边走边吃……“一天之计在于晨”,从早餐开始,都随随便便,囫囵吞枣,充满着紧张感,毫无快乐可言,那怎么去好好享受、好好感受这每一天呢?
当然,更重要的是早餐对孩子的身心发育的重要性——“早餐吃得越好,孩子的学业成绩也越好”。“2016年,浙江省教育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支持下对省内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中有问题专门对比了那些经常不吃早餐,或者早餐吃得很随便、很差的孩子,跟早餐定时定量、富有营养、种类丰富的孩子,在学业成绩上有什么差异。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每天吃早餐次数越多的学生,学习成绩越高,最大分差达50分~70分。”
“对一个家庭来说,有些事情我们可能没办法做得特别完美,但身为父母,有些事情我们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第一,每一顿早餐一定要有一个人,母亲或者父亲,亲自准备孩子的早餐。
第二,早餐不该仅为果腹,更要考虑孩子的营养均衡,考虑孩子各个年龄段的食物需求。
第三,吃早餐的过程,也是跟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哪怕只是一些简单的关心的话语,哪怕只是坐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孩子吃早餐,哪怕只是跟孩子一起吃完早餐,然后再送孩子上学。
早餐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精神交流与信息交换的最好机会。通过为孩子准备早餐,父母的爱转化成了对孩子营养均衡的关注,转化成了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的支持。”
不幸的是,在孩子的早期成长中,我都没能很重视孩子的早餐问题,关注点停留在吃没吃和吃得饱不饱上面。
幸运的是,接触到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后,我逐渐打破自己的认知,在小贝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把早餐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做,比上课迟到,比上班迟到还重要。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承担起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的早餐,极少出去外面吃,也极少在外面买回来吃,宁愿自己早点起,或者提早一天准备好。而早餐的内容也从吃饱走向努力吃好,比如几乎每天必备的三样:鸡蛋、牛奶或豆浆、水果,偶尔加入一些坚果。
早餐不但早吃好吃营养,更重要的还要好好吃。所以大多时候孩子的早餐我都陪着吃,也不催促孩子,虽然大多时候并不一定会和孩子聊什么,但是有时候陪着就好。在这之前,孩子早餐几乎都是我们早早准备好,然后我们赶着去上班,孩子自己到点起床吃早餐,往往夹杂着起床气——嫌早餐不合胃口、不好吃、不合自己的心意。后来一起吃早餐,这样的起床气居然消失了。所以,早餐不仅仅是早餐,更是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是爱的流动。
在吃饭这方面,两个孩子的胃口都比较小,我们一家人一天的米饭,可能还不如人家孩子一个人的饭量,但是两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健康,甚至连感冒发烧都极少发生,我想,这与吃好早餐和好好吃早餐不无关系吧。
所以,爱孩子,请从早餐开始。
吃好早餐——味道鲜美、色泽诱人、营养丰富。
好好吃早餐——陪伴、陪伴、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