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他的机会,可分四种:(一)有可教之人;(二)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三)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四)已受教而未能教好。
有些教育者的机会:(A)候机会(B)失机会(C)看不见机会(D)空想机会。 好教育者,应当具有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并且要带千里镜去找机会,机会找着了,就用手去抓住彼——不断地抓住彼,还要尽力地发展彼。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
2、师范生应有之观念
(1)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能使恶人变善,善者益善。教育能传播非遗传之文化
今世界上有四种教育家:一、政客教育家,藉教育以图政治上之活动。二、空想教育家,有空想而未能实行。三、经验教育家,以经验自居不肯研究理论。四、科学教育家,则实用科学以办教育者。
(2)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3)各种教育之职业皆须视为平等(4)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5)教育为制造社会需要之事业(6)教育为师范生终身之事业
3、学生的精神
(1)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自问:你学会了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准备如何做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2)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
(3)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
4、生活即教育
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第一个时期,是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议论也产生了。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
礼到底是吃人还是养人?如果是养人的礼,那一定要保留的,如果是吃人的礼,一定是要去掉的。文化是一种工具,用来改善生活的工具。
5、生活教育之特质
(1)生活的。生活教育第一个特点是生活的。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2)行动的。生活与生活磨擦,便包含了行动的主导地位。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活动冲入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需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3)大众的。大众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4)前进的。同在一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是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5)世界的。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6)有历史联系的。千万不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我们必须把历史的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生活,从现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推进大众文化以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完整,而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是成了每一个生活教育同志当前所不可推却的天职了。
6、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在这个理论指导之下,我们承认: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
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生活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