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完全校教职工大会,想去看下能不能找一下科任老师要到孩子的问卷和答卷,所以顺便和班主任以及熟悉的科任老师聊了会天。结果信息量极大,一回来整个人就陷入了茶不思寝不安的高内耗状态。
起因是老同事告诉我,孩子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吐槽,说我沟通能力太差劲,自己管不住孩子,就把压力给到她,而对自己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敢对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却只会给老师提意见。我听了后极其震惊,不知道自己在同事眼中原来形象如此糟糕,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虽然明白这其中一定有误会,但是这种被人误会的感觉真得好难受。而我这种易内耗的体质开始一直把矛头指向自己,一直反思自己到底哪句话说错了。
最后,我翻出了和这位老师对话的内容,确认自己那些话完全是一位卑微家长的言语,谨小慎微,战战兢兢。说实话,我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怕自己有认知的盲区,于是把信息拿给孩子爸看。孩子爸以局外人的眼睛看,觉得没啥问题,感觉老师有点敏感,估计把信息误读成对她提要求。虽然听孩子爸这么解读,我感觉好受了一些。但还是觉得自己肯定沟通能力不行,要不然何以闹出这么大的误解来。看,我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整个下午都心神不宁,啥也干不下去。
突然,想到了标题中的问题:被人误会时,如何避免内耗?
B站搜索出一条答案,我得到了启发:作为一个共情力很强的高敏感的喜欢自我反思的人类,会忍不住思考,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才导致误解的发生。一旦你这样想的时候,刚刚平复了心情又开始内耗。所以内耗,是人之常情。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你不仅不要解释,更不要反思,正相反,要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有人误解?有人误解一只鸡或者一头驴吗?你的思想越复杂,越深刻就越容易被误解,因为他看不到你思想的深处是什么,如同站在山顶的人能看得清山下的全貌而山下的人却很难知晓山上的风景。
因此第二个建议就是清晰的课题分离,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曾经说过,人们在面对他人的误解时,过度的解释往往会让你陷入到情绪的纠缠中,而做好课题分离才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如何解读你的行为这是属于对方的课题。他对你有怎样的误解,往往就反映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属于你自己的课题,就是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误解,甚至带着慈悲去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道德经》第七十里老子说:“知我者希。”误解是人生的常态,理解是稀缺的意外,但除了克制解释和停止自责之外,如果被误解之后你还想保持自己的高能量,那么我就要给出你第三个人生建议:保持距离。成年人的世界一定要做筛选,筛选不是冷漠的排斥,而是放弃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停止跟所有人保持亲密,不再收集别人的喜欢,寻找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生活已经很累了,不重要的关系就别再消耗自己。
真正的成熟不仅在于放下解释的执念,更是坚定的去选择那些值得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