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让我从疲惫走向充盈,从迷茫走向清醒,作为本次暑期研修培训的一员,我本以为从期末的疲惫中抽身投入培训,只会加重倦怠,今年的培训很多,期中这三天印象最为深刻,如一场心灵的洗礼,直击内心,层层递进,震撼不已。第一天情绪管理如深海探幽,第二天激励教师新活力如烈火烹油,第三天目标管理如长风破浪,每一日都让我从迷茫走向清明,从被动走向主动。想用三个字概括这一期的心情和收获,我选择“醒”、“燃”、“飞”——它们恰如一场觉醒、点燃与腾飞的旅程,承载着情感的激荡、信念的锚定和未来的憧憬。
“醒”字,第一天情绪管理的破晓之光,让我从混沌中幡然觉醒。
张宜楠博士的引导,如同在心灵的镜湖投下一颗石子——“情绪不是敌人,而是生命的信使”,当写下“忙碌”与“困惑”的自我复盘时,我仿佛被一束光唤醒,看见自己上半年被教学节奏推着走的被动,也触摸到那些未被言说的需求:对连接的渴望、对意义的追寻。在“情绪溯源工作表”的探索中,愤怒不再是负担,而成了3A模型中的信使(认同、接纳、寻找可接受方案),我学会了在风暴中保持清醒,觉察每一次心跳背后的教育初心。同心圆倾诉环节,最为震撼,开始的笑哈哈,再到沉默,最后到动情,老师们湿润的眼眶和温暖的鼓励语,如涓涓细流汇成海洋,让我体会到情绪不再是孤岛,而是集体共鸣的纽带。这一刻的“醒”,是情感的净化,更是从麻木到鲜活的蜕变——它让我在繁忙的教育管理中,重拾了“珍视每一个”的办学理念,以更柔软的心拥抱学生、同事与自己。
“燃”字,是第二天激励教师新活力的熊熊火焰,将我从觉醒推向沸腾。
汪正贵校长的分享让我们感叹到“管理不是‘管’人,是‘点燃’人”,如火星溅入干柴,瞬间引爆全场。从真实需求出发,把阻力变动力——让我顿悟:活力不是口号,而是“教师期待星期一”的烟火气。池昌斌校长的实战工作坊,如一场创意风暴,我们以“拼图阅读”萃取原则,投票聚焦的方式,最后打磨出“N项红岭行动”。当小组脑暴时,我写下“从教师需要什么、学校能给什么双向奔赴”,那份集体共创的炽热,让管理从冰冷制度跃升为“热气腾腾”的盛宴。尾声的提案修改,如添柴加薪——我怀抱方案,仿佛听见心跳与团队同频,教育不再是一人独行,而是众人拾柴的燎原之势。这“燃”字,是激情的重燃,更是从仰望到参与的蜕变,领导艺术中找回了教育的原始冲动:办一所“活”起来的学校。
“飞”字,是第三天目标管理的长风,承载着觉醒与激情,展翅高飞。
彭信之老师的“me-we-all”模型,如一架精密的引擎,将抽象理念转化为行动路径——从个人思考部门目标,到小组碰撞提炼共识。虽然只感受了一上午,但是被信之老师的引导“功力”所震撼,一上午的课没有课件,没有更多技术的辅助,但是一直吸引我。下午场因为外出参会,错过了现场的精彩,但是从聊天中,群里的照片,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激情与感动。战略聚焦“三大要事”——课程革新、科技融合、教师发展——如三支利箭,靶心直指2026。致谢时刻,前辈的指导、伙伴的默契、平台的滋养,如托举的风,这“飞”字,是愿景的升腾,更是从规划到行动的飞跃——目标管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战略与日常的双向奔赴”,当管理智慧与教育情怀共振,感受到了使命共担的力量。
这次研修是情感的共鸣、是信念的锚定、是行动的号角。它让我从疲惫走向充盈,从迷茫走向清晰,那一刻,我知道了,我们不仅办一所好学校,更塑造一个教育新范式:从这里起飞,让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沐浴在“珍视每一个”的温暖光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