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孙子兵法》第四篇《兵形》,讲的是军队的实力建设,属于战前;而第五篇《兵势》,讲的是战争力量的运用,即战时的管理与战术配合。《势篇》主要讲到的一个点,是奇正。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就说先用部分部队在正面或攻击、或钳制、或者诱骗敌人,然后安排着预备队,等待机会去抓胜机、抓敌人薄弱点,出其不意攻击对方。
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上去扇他一巴掌,赶紧跑,这是正兵;哥们在路边拿麻袋和棍子等着,这是奇兵……
这里指明了一点,不要把所有的部队一下子都压上去,要有后手,有预备队,要讲配合,讲战术。战争中的奇兵,至关重要。读《三国演义》,诸葛亮每次安排打仗,基本都是谁谁,上去诱敌;谁谁,在半路伏击;谁谁,负责收尾。
分工严明,配合有度。
正兵在钳制敌人的过程中,统帅可以观察战场形式,抓到机会,再派预备队去拿下。这给我们的启示,即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要留一手,不要去赌小概率,不要一把全压,咱不干那样赔本的事情,一定要有后手,没后手的事情不做。
比如之前一个朋友和我说,家里有亲戚说有个赚钱的生意,让他投钱,说不用管,到时候等着拿钱就行。问我,我说这生意你了解吗?他说完全不了解。我说不了解,不用干活,只用收钱,你评估一下你和亲戚的关系,看看这掉馅饼的事情,为什么落在你的头上。
当然,不是说一定会赔钱,而是自己一点把握也没有的事情,尽量不去做。不做,至少不赔;真赔了,你还指望人给你钱吗?这也是孙子一直强调的,不做完全没把握的事情,尽量去拿下自己可以拿下的。就当下这个经济形势,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离开你。
即便是有把握的事情,也要留一手,要有余粮,要有腾挪空间,要预想万一遇到危机的情况,不要把自己逼在绝路上。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在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也要保持理性和思考,随时分析情况,关照大局,等待机会的出现。正合,奇胜,这个奇胜,也不是说奇兵上去就一定能胜利,而是需要统帅的分析和观察,把适当的力量安排在适当的地方。
放我们身上,即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一直思考,不要丧失自己的观察的思考能力,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当下不好,可能过段时间就会有转机;当下很好,也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危机。机会是观察分析到的,并不是别人平白无故扔给我们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持续积累,不断提升思考能力,也很重要。
#读书笔记
《孙子兵法》的《形篇》中,讲到了一个关键点,原文是「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句话很有意思,甚至有点反常识,等等,怎么个意思,善于打仗的人,打的都是能拿的下的仗?
这其实是符合孙子的一贯思维的,冒险的事情咱不做,赔本的事情咱也不做,打不过的就赶紧跑,要打就要准备好,最好还能迷惑敌人,尽量打击敌人的软肋,然后猛踹几脚。
所以他在前文说,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一战成名天下闻的战斗,在孙子看来,并不是最好的,因为能达到这种传奇性,必然是不好再次复制的,即便能复制两次,也不能一直复制,早晚都得还回去。
我想到一个案例——武松打虎。武二哥在景阳冈打虎后,天下皆知,但我们了解故事后会发现,一来他当时也吓个半死,二来和老虎打的时候,但凡有一点点失误,比如被扑倒了,被老虎尾巴扫到了,体力提前耗尽了,二哥都得交代在那里。所谓的天下曰善,都是口头上的事情,转瞬即逝,但再次让武二哥去做,那可是要命的事情。
太传奇的,会要命的,可能赔本的事情,孙子都不建议去做。
他说真正善于打仗的人,厉害的地方在于几乎没失误,然后顺利拿下可以拿下的敌人。所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败而后求胜」,有足够的胜算,做好准备,再去打,直接下去瞎打的,大概率会败。
这给我的启示有两点:
第一,做事前,尤其是面对要花许多成本的事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大量的调查研究,不要瞎不拉几直接上;
第二,做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自己可以拿下的,即便是预想中有点超难度,也尽量选那种踮一踮脚就可以够到的,完成比完美重要,拿下比失败更有意义,然后积累小胜为大胜,持续积累成就感和自信心,一点点取得更大的成绩。
拿一件我自己的经历讲。我当时考研,先选本专业内比较不错的学校,然后选择招人相对多一些的,最后锁定了华中师范大学。也有再好一些,但招的人少的,但考虑我的备考时间、学习能力和成功率,我觉得考上华师的可能性有70%以上,然后就选了华师。
胜于易胜者也,我非常赞同这个思路。适当冒险是可以的,但大多数事情上,尽量拿下能力范围内的。
稳一些,追求成功率,一步一个脚印,就挺好的,很适合普通人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