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流淌在课堂

      长久以来,“高效课堂”是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懈追求的目标:我期望自己能始终激情饱满地讲授,学生们能全神贯注地倾听,从而实现知识的快速、精准传递。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班级里50多名学生,各自的专注程度、听讲能力与理解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很多时候,当我投入全部热情授课时,能全程紧跟思路的孩子寥寥无几,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难以维持10到20分钟,走神现象频发,我知道这是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这种落差曾让我倍感无奈。

      带着这份困惑,我在假期中通过阅读与深度思考不断反思。最终明确,新学期的教学改进将聚焦三个核心方向:一是着力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听讲能力;二是重点改善作业的完成质量与书写水平;三是强化基础知识的日常检查与及时反馈。想以此为起点,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

      而今天下午的一堂英语课,却让我对课堂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课堂不仅需要“高效”,更需要“生命在场”。所谓“生命在场”,是教师在课堂中投入全部的真诚:不仅是语言、思维与教学行为的专业输出,更包含情绪与情感的真实流露;同时,也需要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回应,通过眼神的交汇、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主动融入课堂,乐于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探索知识。这种师生间双向的互动,正是生命场域中能量流动的体现,也让我坚信,这样的课堂必然更和谐,也更能让学生留下深刻记忆。

      在这堂讲授第三模块单词的课上,我延续了以往的备课思路:提前梳理单词与课文的重难点,尝试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化情节,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与现实的联结,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但这一次,师生间的互动与课堂氛围却有些不同。

    当讲到“weekend(周末)”时,我这样引导:“一周的学习结束后,终于迎来了周末。妈妈为了犒劳大家,买了香喷喷的鸡腿喂我们吃。我们开心地啃着,直到把骨头都啃得干干净净。”通过这个生活化的场景,让孩子们将单词与具体的情感体验绑定;讲到“place(地方)”时,我用“这个地方有点破旧,里面藏着‘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被炸到’”的趣味联想,引发孩子们的阵阵欢笑;而讲到“trip(旅行)”时,我调侃道:“大家都爱‘吹牛’,总说想背起背包就去旅行,结果‘吹’着‘吹’着,真的收拾好行李上路了,可最后却发现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那么容易——这就是‘trip’。”

      正是在讲解这三个单词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与投入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听众,而是通过眼神与我实时交流,通过情感与我同频共振。那种整个班级凝聚起来的专注氛围,让我由衷地感到欣喜与幸福。我忽然明白,教学从来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师生间相互成全、彼此滋养的过程——当教师全身心投入,换来学生真诚的呼应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教学效果的提升,更是源自内心的教育幸福感,是精神与情感在班级场域中自由流动的奇妙体验。

      这份体验让我更加确信:当我们能创造出“生命在场”的课堂,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度的情感联结,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底色。或许短期内,我们无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完全掌握所有知识,但当师生之间建立起真诚的生命链接,教师便能用自己的言行、精神与情感,持续影响并温暖每一个孩子——而这份双向的滋养,正是教育最本真、最动人的幸福感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