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更是一种对课堂生命力的热切呼唤。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哲思录。它让我重新审视课堂的本质——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域。
#### **一、理想课堂的六字真谛:实、长、清、细、深、融**
李政涛教授用“实、长、清、细、深、融”六个字勾勒出理想课堂的模样,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
- **“实”**,意味着课堂要扎实、充实、真实。教师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让每一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 **“长”**,即生长。课堂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学生思维、情感、人格的成长过程。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要让学生在“刨坑”“攀岩”和“拔节”中不断向上。
- **“清”**,要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清晰明确,避免模糊不清的教学设计。
- **“细”**,强调对课堂细节的敏感,因为“魔鬼藏在细节里”,一个细微的调整可能改变整堂课的走向。
- **“深”**,意味着课堂要触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审美,而非停留在浅层记忆。
- **“融”**,倡导跨学科、跨时空的融合,让知识不再割裂,而是形成有机整体。
这六个字不仅是课堂的标准,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南。
#### **二、课堂是教师生命的外化**
李政涛教授提出:“课堂的境界,就是教师生命的境界。”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教师的教学风格、语言表达、课堂节奏,无一不反映其生命状态。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课堂就会变得冰冷;如果教师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和生命的激情走进课堂,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温度。
书中提到,教师的成长不应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模仿,而应深入教育哲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如李政涛所说:“真正好的方法不是找到的,而是长出来的,是从自己的生命中长出来的。”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试错、重建,最终形成独特的课堂生命表达。
#### **三、让学习真实发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活在课堂里》强调,真正的课堂应该“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探索的引导者。书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学生在讨论《西门豹》时提出“巫婆不该被淹死”的质疑,教师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她重新阅读文本,最终让她自己发现巫婆的罪行。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学生主动思考、自我建构的过程。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是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是否让课堂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起点?
#### **四、未来课堂:走向“人课合一”**
李政涛教授对未来的课堂充满期待,认为教育将走向“元宇宙课堂”,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核心仍然是“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命互动。
“人课合一”是这本书的终极追求。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设计者,更是课堂的参与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课堂的创造者。当师生共同沉浸在课堂的生命流动中,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滋养生命,启迪智慧。
#### **结语:在课堂中活出教育的诗意**
读完《活在课堂里》,我最大的感悟是:教育不是流水线的生产,而是生命的艺术。课堂不仅是教师谋生的职业场所,更是他们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正如李政涛教授所言:“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带着敬畏走进课堂,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师生共同书写的生命诗篇。这本书不仅给了我理论上的启发,更让我坚定了教育的信念——活在课堂里,就是活出教育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