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别让舒适区成为“沦陷区”》等三节内容,第153页到第164页。
走出舒适区,达到促成专业成长,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从来没我在理解到这么透彻。今天是第一次勾连,把三节内容整合到一起的办法确实可以在今天实现了。
将概念进行转移,有信息舒适区,阅读舒适区,写作舒适区,思维舒适区,社交舒适区,饮食舒适区,身体舒适区,环境舒适区等的。
人的生活需要舒适区,我们对世界才会有安全感和秩序感,为我们节约了身体能量和认知成本,能腾出精力做出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学习,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扩大舒适区的范围,把不舒适的变舒适。
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
避免陷入前面所提到的各种舒适区,换句话说还想要提升能力,就需要拓展圈子,把区域扩大,在舒适区的边缘,拓展范围。
从舒适区到学习区,学习区是在挑战中获得。走出舒适区的前提是元认知能力和成长型思维。
元认知让思维可见,让潜意识变成显意识。如何发展元认知能力,一是走出自以为是,增强反思意识,对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怀疑,对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各个环节进行新的思考和探讨。二是透彻理解关键概念和专业术语。三是找到相关领域的高人并建立关系,谦虚向他学习。四是找到最适合解决当下问题的书,认真读,反复读。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
走出舒适区遭遇的往往是挑战、磨难、压力,乃至挫折和失败。只有具备成长型思维,才喜欢挑战,拥抱变化;才喜欢探索新事物,在困境中不断寻找机会,才能锲而不舍,钻之弥坚。
走出舒适区的策略——有效的方法是刻意练习,走出舒适区,很大程度是反本能。
刻意练习四原则:目标,专注,反馈,挑战。
1,有清晰的目标,能制定目标,能分解目标;
2,保持专注,尽量集中精力,不要有走神的空间;
3,获得反馈,找到导师,知道做得对还是错,错在哪里;
4,不断挑战,不断打破记录,但又在最近发展区。
不要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开辟一个新的认知领域,启迪学生思考。市的一个仿佛原本不存在的领域全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度。
所以拓展的范围,发散的启迪思考过程。
未来世界充满变化、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优秀人才,就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与协作等社会技能。
给大脑安装”纠错机制“
对自己观点进行反思,对支撑自己观点的深层次观念进行怀疑,注意根本原因,把问题思考深度拓展一些,再多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