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知道王博士要来学校现场听课评课,着实激动了一把,非常喜欢自己的课堂被诊断,更何况这次是王博士这样的重量级大咖来对我们的课堂望闻问切,更是难得的机会。所以今天虽然忙了一上午的运动会,下午还是精神抖擞地站在了讲台上,些许紧张裹着更多激动,终于等到了王博士的课后交流辅导。听着王博士的点评,我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教育的蓝图,也瞬间拓宽了我的教学格局……。
不同于一般的评课,“你觉得数学课,最主要的是教什么?”这是王博士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我想了想说是“思维和方法”,“还有更重要的是逻辑,上数学课一定要上出数学味”王博士补充道,“上数学课一定要带上数学脑,表达要用数学的语言”,听到这句话,我心中一震,这不就是新课标里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吗?课后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数学课,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交给孩子什么?”,我觉得最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就是在把所有学过的数学知识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有着较高数学素养的人在生活或工作当中往往会通过以往数学学习所建立起来的认知和思维来理解和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比别人更具有逻辑性。
随后,王博士出示了课上练习题的两次投票数据,问二次作答效果好吗?紧接着又引导我思考原因:其一,问题表达的不够明确,哪些线段可以算出这块绿色装饰板的面积?三位同学给出的三种答案都是没问题的,而我在预设里就已经限定了正确答案必须是C。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我问题给的不够严谨,就心里想着学生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必须把两种结果都得想出来才是真正学会了。通过王博士的分析,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注意问题是否表达明确,另外也要放掉正确答案的思路限定,给学生更多多元化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其二,在这道题第一次作答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我按照同侪教学判定树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随后再进行第二次作答,可是这时候由于已接近下课时间,我就只给了学生一分钟的讨论时间,结果可想而知。王博士告诫道“做事情就要做到位,否则不如不做”,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小组讨论不就是让小组之间进行深度对话,互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达成新的认知平衡吗?而四五个人一组的小组讨论,我只给了1分钟时间,能达成这个效果吗?难道就因为时间紧就让小组交流的机会流于形式吗?那和没有做又有什么区别?这样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这想这是我一定要好好反思的地方。
当王博士放大这张照片时,我心里想着,王博士肯定要夸这个场景,因为我当时觉得这位同学讲的很精彩。"学生讲,应该对谁讲?”这个毫无疑问,我立马回答说“应该对同伴们讲”,可当我回答完后却不自信地努力回忆这位同学讲题时的情境,她当时在对我讲吗?其实我日常上课就发现这个问题,学生上台讲很喜欢对着老师讲,学生上台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的同伴听到他的想法,可上台的同学好像只想让老师懂他,我日常教学中也会去纠正他们的这个做法,但是看来孩子们在这个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多注意这些细节问题和学生的微小动作,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王博士说道“在课程设计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你所教学科的学科本质是什么,通过这节课,你要学生学会什么思维?学会什么方法?学会什么社会互动习惯?”,听到这句话,我立刻反思了自己的备课,我很清楚,我备课时更多想到的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什么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科最本质的东西。也是这句话,让我对课程设计有了新的思考,让我瞬间感觉自己的教学格局忽然被打开了……。
今天的点评,句句不提麻吉星,但好像又句句离不开麻吉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好好用,深入用,研究着用,里面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功能我们还未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