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1、繩繩不可名之含義:
[明] 道體生物,玄之又玄,亙古綿今,昭然獨存,懃行無窮,綿綿不一,如繩之連貫而不絕。以其幽微深遠,多而不一,故不可以聲色形容,不足以名稱謂之也。
[悟] 坎上交於離,離下交於坎,坎離交而綿延不絕,則二物復歸於一而無物。
2、復歸於無物之含義:
[明] 道性多方,其運作終歸還原,復歸於無物之虛而無名。
[悟] 萬物始生之初,謂之氣化,有氣而後生物形,比其終世,則物消而形盡氣散,獨存所謂名,名久之,復消盡而歸於無名,是雖生而不有。
故法道者,萬物處中,見物便見心,藏身無蹤。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1、無狀之狀之含義:
[明] 道無形相,又不無而有,無中生有,於杳杳之內不可知,而至精存焉。故方其如萬物之母也,安得不謂之狀。而此狀實未可形,卻於一無之中,於萬物作形狀。即無相之相。
[悟] 大道之妙,言其無,則物由以成;言其有,則不見其形也。
2、無象之象之含義 :
[明] 道於恍惚之中,似是有物,安得不謂之象。而此象實未可得,即不可物象。譬如性無形象,而又能與萬物設形。
[悟] 老子不獨以無形、無聲、無色、無臭者論人道,而盡形聲色化之類,還歸於無形聲色臭之中,法眼洞觀,不礙一物,此又天道以上之論也。
3、惚恍之含義:
[明] 惚者,無也,亡也。恍者,有也,存也。惚恍也者,因萬物既未生之前謂之無,已盡之後謂之無,則即云之有,亦非真有。故無物則無狀無象,而其中有神去來,其中有物,即成無狀之狀,無象之象。
[悟] 此狀此象,非無非有,亦虛亦實,若亡若存。如石火電光,聚沫成泡,黃粱夢幻,聲響浮雲,皆似無而非無,似有而非有,而又無形不繫,不可謂之無,亦不可謂之有,以至於不可致詰,故統名之曰惚恍。
釋氏華嚴經“圓象虛無,微細精想”與之互為發明,義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