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参加“第八届教育行走”,我认识了李晓霞,知道她写了一本书,名字叫《我看见了教育的星辰大海》,但却一直没有产生要去了解李晓霞、要去读她的书的想法。直到11月中旬,我报名参加了第十二届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的线上课程,听了她做的分享《从“生命叙事”重启的教育写作》的那一天。她的分享思路清楚,表达准确,自始至终都牢牢地吸引着我。于是听完她的分享,我就开始上淘宝和孔夫子旧书网上去买她的这本书。但网上却没有,好在不久之后有了参加“全国第七届家校共育高峰论坛”的长沙之行。一到活动的报名地点,见到大厅里摆放着的要卖的书中有这一本,就毫不犹豫地扫码、选择,买下了它。
在长沙之行返程时,我在候车室里打开了这本书,一口气读了两个多小时。可以说,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回来后,我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了它。阅读的过程很愉快,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收获的话,那就是“看见”。
那么通过读这本书,她都让我们看见了什么呢?
首先是看见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李晓霞。在书中,通过回溯过去,李晓霞写出了她何以会成长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张文质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这样一本反思与回溯之书,诚恳地解读了写作者所经历、所体察、所思虑的生命历程。在尽其所能的叙事之中又有种带动力,令人不仅会跟随着书页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她的书写毫无疑问属于生命叙事,但因为融入了她的深刻的反思和追问,于是便具有了“叙事研究”的意味。这样的写作方式,这样的写作内容,在我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我觉得如果有朝一日我也能出版一本书的话,估计我的书大概率也是这个样子的。
其次是他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了张文质老师。我是因为参加“教育行走”,听过了张文质老师的报告,才开始读他的书的。截止目前,我一共读了张老师的九本书,并曾经在微信上、在活动现场,和他交流过我的感受和困惑。九本书读下来,我自以为对张老师的人和他的思想了解的够多的了。但读完《我看见了教育的星辰大海》才发觉,我对张老师和他的思想的了解只是一个皮毛而已,对张老师这个人和他的思想了解得最深刻、最全面的人应该是李晓霞,她认为:“他不仅有深刻的教育理论研究,还有极为敏锐的生命洞见,他就是我期待的非学科性的可以作为我人生导师的人。同时,他还能够具体地进行落地性教育实践指导,真正帮助到一线的老师和课堂中的孩子。……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对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他都有一种公益情怀。他在生命化教育方面进行了近30年的公益普及。我想这更多的不仅是情怀的支撑,而是张老师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非常清晰的责任认定和担当意识。”简单地概括一下这段话的关键词,那就是“理论修养”、“生命洞见”和“公益情怀”。在书中有大量的对张老师的细节描写,这些带着感情的文字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张老师是在如何的知行合一的践行着自己的思想的。比如书中的第142~143页,写到张老师经常谈到的钱理群先生的那句话“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说“想大问题”是要心怀世界,“做小事情”是要活在当下,“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改变,从自己开始改变,从当下开始改变。如果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哪怕只是把一句温暖的话语送给他,也都是有意义的。”接下来有三四个很动人的细节,一个是写张老师如何打电话去帮助一位甘肃的情绪崩溃、难以自愈的老师;如何在高铁站进站时注意到一个正坐在椅子上打呼噜的老年人,使他没有误了乘车;如何热心地到摊位上擦皮鞋,去照顾一个以擦皮鞋为生的人的生意。
李晓霞对张老师的著作和思想相当熟悉,用张老师的话说就是:“你随便问吧,某个句子,某个观点,出自何处,我又在何时何地讲过什么课,她几乎无所不知,无所遗漏。”她在书中谈到的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加深了我对张老师的著作的阅读感受。读完她书中的“乘着'诗想者'的翅膀飞翔”这一部分,我对《哈扎拉尔的微笑》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合上书就上网购买了一本。而这是原先我并没有打算去读的一部张老师的著作。
还有,就是读过这本书,她让我们更好的“看见”了我所知道的那些活动,比如“教育行走”,比如《奶蜜盐》共读,比如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参加过“教育行走”,了解这些活动的人,读起来一定会觉得很亲切。李晓霞在书中不仅写了这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多鲜活的故事,写了这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很多让她觉得印象深刻的人,写了这些活动产生的影响和结出的硕果,还写出了这些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一点恐怕是参加活动的人也不见得就能意识到的。比如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我在参加它的线上课程的时候,以为就是指导教育写作的。但李晓霞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程式化的写作培训,也不是普通意义的写作指导,而是一种始终带着生命成长力量的、激发生命勇气的、老师与我们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学习团队。此外,还有支撑我们通过教育写作进行自我革新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生命成长方式……是一种通过短期集训来激发终身学习、终身受益之路的深度研修。”明白了这样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更能明白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方向,更清楚自己在活动中能收获到什么了。
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有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缺一个《后记》,使整本书从结构上来看,多少有了点不完美。但更大的可能是,我还想读到更多的李晓霞的文字所引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