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很著名的心理学读物,我迫不及待地买来读了。
像上次写张沛超老师的《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本书时我说“其实我是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来读这本书的”。
功利心有二:一是想了解心理学;二是想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但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颠覆了我的想法。
如果《过好一个你自己说了不算的人生》是心理学讲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更像一次心理医生的面诊,前者讲述知识,后者增强体验。
这本书让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极大改变,我会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把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慢慢写出来,作为心理疗愈的过程。
01 愤怒
打开这本书时是略微失望的,它以故事形式呈现,主人公是英国童话《柳林风声》里的人物,相当于“同人文”。
读起来完全像孩子的故事书,直到蛤蟆先生开始就诊,我的心情与蛤蟆先生一样,困惑而焦躁。
咨询师苍鹭见到蛤蟆先生第一句话是:“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我与蛤蟆先生一样不耐烦,我期待看到硬核知识,渴望像“干货文”一样把条目罗列出来告诉我怎么做可以从抑郁的泥淖中跳出来。
但苍鹭一直在提问题很少给出解答。
而蛤蟆先生从一开始虽愤怒但压抑的“愤怒缺失”状态到后来真的向苍鹭发了一通脾气,他说:
“你好像总要让我承认错误和失败,可你从没直说你是怎么看我的。一直以来你都在说:‘你怎么看?你感觉怎么样?’你从来不告诉我你是怎么看我的,难道你不是资质合格的咨询师吗?有时候,你那样子就像我父亲。好吧,我想我受够了!”
但他说完这些话后突然感觉“他再也不用扮演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了,他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还能说得掷地有声”。
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在这么一次愤怒的爆发中走向尾声。
02 寻找自己
其实咨询师苍鹭只是在做一件事——让蛤蟆先生找回真实的自己。
当苍鹭问第一个问题,“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时,蛤蟆不加思索地说:“挺好的,谢谢你。”
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他从未有意识地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这让我想起上学时离家在外,我父亲每周与我通一次电话,通话内容至今我都能背下来。
挺好的,没事,老师同学都挺好,不想家,钱够花……
从来没有真正地表达过自己任何真实的想法。
直到如今我也很难开口向身边人表达自己的心声,即使是最亲近的人。
“所谓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03 帮助自己
之前一位简友曾在我一篇文下留言:
他说:“自以为他们(抑郁症患者)靠自救就能活下去。”
事实是抑郁症患者靠自救不一定能活下去,但想活下去必须得自救。
抑郁症患者心里有一个懦弱的“儿童状态”的自己,还有个严苛的“父母状态”的自己,他们通常会自己判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会严厉惩罚、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
当蛤蟆先生急切地寻求苍鹭的帮助,想让他告诉他该怎么做时,苍鹭说: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一切从认识自己开始,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时时刻刻都与自己相处,却不一定了解自己,“自我”是一本需要认真去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