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个电视剧,里面的煤油灯,让我想起儿时的乡村。
我们村子开始用电大概是在八零年代。我读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村里的学校,那时上晚自习都是自己端个煤油灯。我们家孩子多,家里可没有那么多煤油灯,给每个孩子。
于是父亲便自己动手,给每人做一个。找一个旧的墨水瓶,剪一个比瓶口稍大的圆形铁片,中间穿洞。再用铁皮裹成一个圆筒,里面塞满能吸油的棉花或者棉线,一头稍微露出一点大概几个毫米,一头多露出一些。把它从铁片中间的洞里穿过去,棉线长的一头放进墨水瓶,用来吸油,短的一头朝上,用来点燃。一个简易煤油灯就做好了。
我们端着煤油灯去学校上晚自习,因为煤油灯有煤烟,一个晚自习下来,鼻孔里都是黑烟。同学们互相嘲笑着,再端起自己的煤油灯回家。
现在想来,那样的日子竟然其乐无穷。
到上初中的时候,学校为我们安排了汽灯,我至今不知道它烧的什么气,只记得那时点燃汽灯要很长时间,等汽灯的金属丝完全烧红之后,就变得非常明亮,不输现在的白炽灯管。
但是家里还是用的煤油灯。同桌是邻村的,她们村子小,提前一步用上了电灯。放学后去她家玩,对于她们用的电灯很是羡慕,心想,啥时候我们家也能用电就好了。
很快,电灯在我们那里普及了,一开始电费很贵,比城里用电要贵一倍还多。农民们为了省电,用的灯泡都很小。
那时候我已经到县城上高中,回到家,看到家里昏黄的灯光,说,这也比煤油灯好不了多少。父亲买的是三十瓦的灯泡,他说,比煤油灯亮多了,至少不省事了。你没看隔壁王奶奶家,用十瓦的灯泡,那才叫不如煤油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