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却是罗贯中虚构的。
艺术源于生活,尽管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虚构的故事,但历史上的确有“草人借箭”。
而且,真实的历史远比小说更加精彩,不仅用草人借了箭,还继续利用敌人的惯性思维和轻敌心态,用借的箭加上真的人打败敌人。搞了一个计中计,连环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敌人不知所措。
这个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6年6月份,安史之乱爆发后半年多,也是安禄山攻破潼关,进入长安后。
一、霹雳手段斩杀叛徒,稳住军心
雍丘被叛军包围,守将张巡坚守了40多天,与朝廷断绝了联系,不知道皇帝是死是活,人在何处。
再加上四十天坚守后,粮草武器补给成了大问题,于是人心浮动,特别是了解内情的军官更是蠢蠢欲动,其中就有六个将军劝说张巡投降。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雷霆手段,控制不了局面,那结局要么可能就会被胁迫投降,要么就是被部下杀掉后投降。
这个时候张巡显示出智慧和手段,他一方面假意答应,稳住了这六个将军。因为如果当场就翻脸,他们六个将军可能就会当场反叛,杀掉张巡后投降。
另一方面,张巡把皇帝的画像摆放在军营大堂之上,把六位将军带到画像前,责备他们不忠不义,并杀掉了他们,这才把军心稳住。
这也是经过深思的,把皇帝画像摆放在中央,就是要占据道义制高点,牢牢把握话语权,以皇帝的名义审判对方,让对方处于下风。
同时,以霹雳手段判决六个将军死刑,直接杀掉,这样就可以震慑其他还有类似想法但没有表露出来的人,也是警告和告知六个将军手下的官兵,他们的将军是叛徒,杀掉他们是必须的,是依法处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决心意志,让全体官兵能接收到这个强烈的信号,有助于统一思想,稳定军心。
如果军心不稳,那么就毫无战斗力可言。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草人借箭补充箭簇,虚虚实实让敌人措手不及
稳住军心后,张巡就开始琢磨第二部,要扭转被动局面,首先就要解决武器装备的补给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箭簇,就是现代战争的炮弹,是个消耗品。
此时,城中的箭簇已经用完,而弓箭是守城的最好武器,张巡就命令士兵用稻草扎成了1000多个稻草人,并穿上黑衣服,晚上用绳子放到城墙下面。
敌人发现之后,以为是真人,就争相射箭,但是射中之后人也不倒下,也没有听见哭喊声,这才发现是稻草人,这时候平均每个稻草人身上已经中箭数百只,一共获取了数十万支箭。
这就是草船借箭借箭的故事原型,草人借箭。资治通鉴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记载。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馀,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资治通鉴218卷,唐纪34)
这还不算完事,张巡利用敌人刚刚上当的心态,再来了一个连环计。这可是三国演义中没有的。
还是在晚上,张巡又命令用绳子把士兵放下城头,这个时候叛军却大笑,以为还是稻草人,说,还想骗我们的箭簇啊,以为我们是傻子么。所以没有理会,不加防备。
于是,有500名敢死之士成功的下到城外,他们立即袭击了叛军的大营,叛军毫无心理准备,顿时乱作一团,把营垒烧掉之后就仓皇逃跑了,张巡率兵追了十多里,由于自己的真实兵力并不多,追击远了最后,后防空虚,守城要紧,于是就赶紧返回城内继续坚守。而叛军稳住阵脚后,就加派兵力,把雍丘包围的更紧实了。
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馀里。潮惭,益兵围之。(资治通鉴218卷,唐纪34)
三、治军严明,产生古代黄继光,化被动为主动
不过,张巡治军严明,涌现出了“古代黄继光”—郎将雷万春,脸上被弓弩射了六箭,可是却巍然不动,以至于敌人认为是木头人,不是真人。派兵侦查后才发现是真人。
在严明的军纪下,张巡指挥有力,不仅让叛军不再敢来犯,成功守住了雍丘。
张巡还大胆的开创新局,真正的化被动为主动,开创新局面,找准机会,先后多次利用突袭,夜袭等方法,主动出击,打败白砂涡等地叛军,俘虏数百名叛军。
这个就像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的思想:战略上内线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
张巡守雍丘就是如此,战略上要长期坚守雍丘,属于持久的防疫战;但是为了战略上的主动,是主动防守,必须在坚守防御的同时,寻找机会到外线进行速战速决的进攻战,例如夜袭营垒,突袭白沙涡等就是如此。为战略防御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巡还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把几百俘虏分类处置,把跟随安禄山造反的胡兵杀掉,把被胁迫参加叛军的老百姓遣散了,让他们回家操持旧业。
这样一来,极大的赢得了被胁迫参加叛军的老百姓的拥戴,给叛军造成了心理上的冲击。
十多天,就有一万多户民众脱离叛军来归附张巡。
以上基本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及主人公张巡。
可以说他勇猛不下张飞,计谋不下孔明,还用了连环计,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扭转局面,化被动为主动为主动。
身处逆境,绝境,必须创新思维,主动谋变,才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