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考‖情境·文本·素养

情境·文本·素养

——写在一场同课异构后思考

张爱敏

今天的新乡外国语之行,四节《答谢中书书》,与其说是一场“同课异构”的展示,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当前课改背景下,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内心深处的集体困惑。教研员犀利的点评,更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们曾经以为稳固的教学认知,再次跌入“文言文究竟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的迷惘之谷。

一、 四节课的“得”与“失”

第一节老师以“制作山水冰箱贴”的情境导入,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但并未真正践行新课标精神。教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为情境而情境”。我深以为然。当“冰箱贴”与《答谢中书书》清丽高远的意境、与作者陶弘景的精神世界关联薄弱时,情境就成了漂亮的“外壳”,学生热热闹闹地忙活,可能却未能真正沉入文本,触摸文言的精髓。它“失”在了情境与核心知识的剥离。

在我眼中,第二位老师返璞归真,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品、析,这何尝不是一种可贵?可它却被评为“更差了”。这背后的潜台词或许是:在核心素养导向的今天,仅有知识的单向传输,缺乏学生主动的、在真实语境中的探究与建构,这样的“扎实”难以转化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和素养。它“失”在了教学方式的单一与素养目标的缺失。

第三节课感觉不如第二节,或许是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退失据。第四节课教师一直在看手中密密麻麻的备课资料,我甚至怀疑这课堂设计是不是豆包帮忙的,特别是老师提到的AI生成动态之图,不过都是提前备好的图片。教研员很生气,是啊!当前许多课堂的“命门”——活动喧宾夺主,语文要素(尤其是文言文特有的语言要素)在繁华中失落了。

二、 我们到底在为何而教?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解尚未深入骨髓。课标的核心转变,是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它并非否定知识,而是要求知识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被学生整合、内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具体到文言文教学,我们必须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1. 文言:我们教的是古老的汉语系统,要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 文学:我们教的是精美的文学作品,要赏析其章法、意境、风格之美。

3. 文化:我们教的是深厚的中华文化,要领悟古人的思想情怀、审美情趣与精神品格。

这三者,如同一鼎三足,缺一不可。任何只重其一、偏废其余的教法,都是不完整的。

三、 基于课标的文言文教学建设性建议

结合课标与今日所思,我认为未来的文言文教学应走向“情境、任务、文本”的深度融合。

建议一:创设“真情境”,而非“伪场景”

情境不是调味品,而是贯穿学习的“氧气”。它应该源于文本本身,与学习目标高度契合。

例如,教学《答谢中书书》,可以设计这样的单元大情境:“学校公众号开设‘最美古文’专栏,本期主题为‘魏晋风骨,山水清音’。请你作为特约编辑,为《答谢中书书》制作一篇推文,需包含:① 深情并茂的朗诵音频(考查朗读与理解);② 一篇赏析短文,解读其山水之美与作者心境(考查内容与主旨把握);③ 为该文设计一款文创产品(如书签、帆布袋)并阐述设计理念(考查核心意象与意境的提炼)。”此情境将读、品、写、创融为一体,所有活动都紧密围绕文本展开,驱动学生为了“完成真实任务”而去“深入研读文本”。

建议二:设计“任务群”,而非“活动链”

任务群强调任务的综合性、关联性和递进性,每一个子任务都应指向核心素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

例如,围绕上述情境,设计三个层进的任务:

1. 任务一:诵读·感音韵之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通过断句、重音、节奏的揣摩,理解文意,感受骈文音韵和谐之美。

2. 任务二:批注·品山水之魂(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小组合作,寻找文中描绘的景物,批注其特点,并探究作者如何运用动静结合、视角变化等手法构建意境。

3. 任务三:对话·悟高士之心(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补充陶弘景“山中宰相”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与人格追求?并与当下“内卷”“躺平”等话题进行思辨性关联。

这三个任务,从语言形式到文学形象,再到文化内核,层层深入,将文言字词的理解、文学手法的赏析、文化内涵的体悟,无缝嵌入到探究过程中。

建议三:坚守“文本核”,以语言为根

无论情境多么巧妙,任务多么新颖,文言文教学的根必须扎在语言上。所有的活动设计,都必须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沉入字里行间。

因此,在“品山水之魂”任务中,必须引导学生紧扣“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简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生机等具体语句,去品味、去咀嚼。可以设计“换字法”(如把“入云”换成“高耸”好不好?)等小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文言语言精准、优美特性的认知。

亲爱的老师们,今天的迷惘,也许是成长的开始。它逼迫我们走出舒适区,重新审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022版课标不是要我们抛弃知识的扎实,而是要求我们以一种更高级、更综合、更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方式去实现“扎实”。它要求我们成为学习的设计师,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让我们怀揣对文本的敬畏,以课标为罗盘,在“情境”“任务”与“文本”的平衡木上谨慎而勇敢地行走。或许我们会偶尔摇晃,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是通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光辉彼岸的坚实足迹。这条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