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校园欺凌,这就比较严重了,需要老师和家长介入,以保护学生为出发点,严肃进行处理。一种是日常的冲突,往往也不严重,就是三言两语不合,或者有一些积怨,彼此看不惯对方,就动了手,通常也不会有什么肢体上的伤害,或者说伤害主要是心理层面的。
这里说的主要是后一种情况。
上周周四、周五(9月7、8日)在大课间的时候,男生在一起玩耍的时候,铖烨和润泽在肢体上有冲突,润泽来上学的时候拿的糖和毛虫教室的小伙伴进行分享,铖烨没有分享到,想让润泽也和自己分享,就让润泽周一来学校的时候拿糖,随口说了一句,拿不来糖就打润泽。润泽就害怕了,回家给家长说过之后,润泽姑姑就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就在班级群里发泄了一下愤怒的心情,给其他的家长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周一班会的时候,利用《鼠小弟系列》的绘本,让孩子们意识到在玩耍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不对的,容易对小伙伴造成伤害。曾经有过类似举动的孩子彼此之间约定以后不再那样做了。下午的时候润泽二姑姑来学校又吵了铖烨一顿,铖烨妈妈也觉得孩子有心理阴影,让本来慢慢解决的矛盾升级了。
两位家长非常通情达理,今天上午8:20在学校就这件事进行了谈话,彼此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互相道歉,化干戈为玉帛,就像润泽爸爸说的,能互相成为同学也是一种缘分。并达成一致:以后有任何问题第一时间先找老师解决。
其实一般的冲突,是孩子发展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社会化学习”。从一个方面看,它是消极的,毕竟是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甚至学业,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它是积极的,孩子正是通过这些冲突来理解周围的人,理解自身,以及理解彼此间的关系。孩子处理这些冲突的方式,尤其是对冲突本身的理解,将会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产生潜在的但深远的意义。
孩子们之间冲突的起因,在成人看来往往都无关紧要。它可能源于:因物品所有权发生的冲突、不恰当的玩笑或语言中伤、小团队中因为亲疏远近引发的孤立、意外碰撞、求助受挫、未被关注导致的愤恨、嫉妒……
我们再来说一说如果孩子打架了,家长怎么办?(没有造成身体上伤害的打架)
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有必然性,它既是麻烦,更是提升孩子社会化水平的契机,要利用它来让孩子经历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的主体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家长,家长扮演的是支持着的角色,包括心理支持与技术支持;家长的支持,应该既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更着眼于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操作层面,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步:问孩子,你自己能解决吗?是否需要父母的协助?
第二步:如果孩子告诉你发生了冲突,那么,首要的是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防止这些反应:立即责怪孩子;立即责怪老师或对方孩子(甚至包括对方家长)。因为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孩子对冲突的描述,一定是变形的,代表了他的一个心理故事,而在冲突的另外一方那里,这个故事一定是另一个版本。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寻找或还原第三个版本(旁观者版本)。
第三步:在充分倾听后,与孩子讨论冲突。
第四步:鼓励孩子制作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
第五步:如果孩子解决不了而问题又必须被解决,则家长介入。
这种介入,包括与老师以及对方家长的沟通,不包括家长直接面对孩子。
第六步: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孩子们和好和恢复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