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来说,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纲”。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教学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按照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意味着教学实施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
新课标亮点之一:每个学科都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2018年,高中新课程标准颁布,14个学科都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并明确提出,课堂要从“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转变,课程实施要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目标,还可以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实现一下三个转变:1.由“抽象知识”向“具体情境”转变;2.由“知识中心”向“素养中心”转变;3.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新课标亮点之二:每个学科都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如果说各个学科都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新的课程育人价值观,那么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则体现了将育人目标落地的教育质量观。1.学业标准结合了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科思想以及研究方法。这样的描述让教师感觉亲切、具体,能引导教师重新思考所教学科的价值、所教内容的意义,帮助教师走出具体的知识点,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重新思考教学。2.教学质量标准遵循的维度是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标准按照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结合本学科的具体内容,进行不通水平的描述。这些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真实程度不同、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解决问题所用的概念范围不同,但他们聚焦的都是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描述学业质量标准,利于教师不断对比、反思自己的教学,帮助教师始终围绕核心素养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目标。3.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它是阶段性、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今后的各种评价考试,不论哪个部门命题,依据都是“学业质量标准”。这就避免了教学与评估的两张皮,使教、学、考、评都统一到核心素养上来,都体现到对问题的解决上来,重塑了学业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