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言:这是我在阅读后整理的阅读笔记,供工作忙,没有时间细读的人进行阅读。
阅读书目《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
原书作者:吴欣歆
一、自主选择阅读书目
所谓自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既要关注书册的语言,也要关注内容;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择营养丰富的作品,逐渐形成自身三观。同时教材中出现的长篇作品节选,其教学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原典”,发挥其榜样作用,经由节选文字的阅读走进整本书的阅读。从一篇到一本到一类。
二、探索合理阅读门径
(一)阅读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大致了解,确定阅读兴趣。
阅读阶段:通读和选择重点研读。
反思阶段:追问阅读收获,明确阅读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撰写阅读笔记的形式记录阅读成果,评价阅读内容,总结读书方法。
(二)阅读的一般过程: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
现实主义作品: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给他们分类。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萨特:文学介入说,坚持作家必须通过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精神
鲁迅:释愤抒情的创作个性,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可给学生介绍此理论以便深度理解《朝花夕拾》。
三、梳理整体艺术架构
“整”的重要表现之一则为整体的艺术架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应更加关注整体梳理。局部精读旨在增加整体阅读的深度,所以选择精读的局部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帮助学生贯串整本书的内容,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表层结构方式:
组合式结构:把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众多人物和事件,大体按照时间的推移组合成总体结构,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
单线式结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线索,依照他们的活动次第展开情节,如《西游记》和明末清初大部分才子佳人小说。
但是无论是以上哪一种,都能以某个点来形成一个环形的封闭结构。
(二)整本书阅读
根据一部名著独有的文本特质,抓住其整体想表达什么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哪些局部能够加深对整体的理解,让学生从读懂→梳理→理解。
第一步: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
第二步: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第三步:梳理作者的行文逻辑,绘制全书内容的思维导图。
四、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坚持每天阅读:锻炼学生阅读韧性,从中获取成就感和愉悦感。
形成讨论环境:学生与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资源,分享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以产生新的理解。
分享阅读经验:“读出来了什么”和“怎样读出来的”,师生平等的角度共同分享,将私人化阅读和社交化的阅读分享相结合。
五、丰富表达交流形式:提倡过程性评价,考查学生阅读的真实状况
过程性写作:阅读日志,摘录特殊内容、关键信息→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选择一个角度展开讨论,做出自己的评价。
文学性写作:续写、改写、文学创作(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某个细微感觉)
评论性写作:
前提: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感觉或印象。
第一步:有意识地记录这些印象
第二步:在书中寻找支持这种印象的证据
第三步:选择罪有说服力的内容或细节来论证阐述。
让学生形成观点、证据、论述的结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