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有生活方式的基本原理,以及过上不持有的生活需要养成的习惯。
减过肥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感触:减肥真的太难了,你得考虑自己吃了多少热量,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运动,消耗了多少热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和锻炼计划。但事实上,减肥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只要让自己身体消耗掉的热量,大于自己摄入的热量就可以了。比如,有人曾经对奥运会女子游泳运动员做过调查,发现她们每天摄入的热量,是普通男性的四到五倍,但是她们每日消耗的热量也非常大,这样才会保持完美的身材。
在本书作者看来,不持有的生活其实和减肥是一个道理。不持有生活方式的基本原理,就是要让家里出去的物品数量,等于或大于进来的物品数量,这样才会让家里的物品数量,保持在你能管理好的范围内,或者慢慢变少。
人们都觉得模特和明星的衣服很多,但是他们中善于管理衣服的人,也会将穿过一两次、却已经过时的衣服立刻处理掉,从而让衣柜里衣服的数量,能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而那些看到洗衣粉、保鲜膜减价,就不管家里的囤货还没用完,毫不犹豫地买回去的人,家里则会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出去的物品数量等于或大于进来的物品数量,是实现不持有生活的基本原理。但是在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已经将物品整理好了,不必要的东西也已经处理了,房间看上去清爽了很多,但是没过几天,家里面的东西又多了起来,空间又变小了,就好像减肥一样,刚减了几斤,还没开心几天,体重又反弹了。那这是为什么呢?
就拿减肥来说吧,一开始效果很显著,但是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很快你就不再注意饮食,也不再进行体育锻炼,于是体重又开始增加了。同样的,在实践不持有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一开始你会把家里的物品整理得整整齐齐,但是由于没有养成不持有的习惯,最后家里很快又恢复了原状。所以,想要坚持不持有这种生活方式,你就需要养成七个习惯,今天我们先来讲讲其中的前四个:
第一个习惯:不要。
在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超市里的限时降价、商场里的跳楼甩卖、大街上的免费赠品、亲戚朋友送的各种物件……面对这些场景,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占便宜的好机会,不要白不要嘛,就算是不喜欢,扔了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人们将越来越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塞进了家里,让家里变得拥挤不堪。但实际上呢,最后能用上这些东西的人很少,而能把那些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扔掉的人,少之又少。虽然这些东西价格便宜,有的甚至是免费赠品,但是当要丢掉的时候,人们会这么想:“这些东西还好好的,干嘛要丢掉啊!”“先留着,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正是这些想法,让我们的家变成了一个物品储藏中心。
所以,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要过“不持有的生活”,首先就要先养成“不要”的习惯。这是通向“不持有的生活”最有效的捷径。比如,在买东西的时候,商家会免费送塑料袋或者纸袋子,很多人想着“免费的”“下次还能用”,就把它们留在了家里,结果家里到处都是这些袋子,收拾起来相当辛苦。所以,你要养成“不要”的习惯,拒绝接受商家免费赠送的袋子,而是自己准备能重复使用的环保购物袋。这样一方面,家里面随处可见的塑料袋成了历史,房间变得整洁有序,另一方面,这样做还能提高购物袋的使用次数,少用塑料袋,非常环保。与这个例子相类似,面对亲戚朋友送的东西、商场里面降价处理的货物,如果你能对这些东西说不,也就打开了“不持有的生活”的大门。
养成“不要”的习惯,是不持有生活方式的首要要求,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你要有超强的意志力,拒绝一切你不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在拒绝亲人朋友给的物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方式,要委婉、含蓄一点,不要影响了人际关系。
第二个习惯:不买。
2017年,一则新闻刷爆了各大网站。在厦门工作的小刘,发现自己的妻子在网上疯狂的购物,短短的两年内就花了140多万。当小刘打开衣帽间,发现妻子买了300多条牛仔裤、200多双鞋子、50多件秋冬大衣……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剁手族”的行列,有些人工资月光的原因,就是买了太多的东西。对于购物的狂热,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还会让人们成为购物的奴隶,失去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那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不同人在购物时的心理状态,他们发现:人们之所以会对购物如此疯狂,一方面是因为购物能够满足人的虚荣心;另一方面是因为购物能够缓解压力,让人获得暂时的快乐和满足感。但是,有时人们在疯狂购物后,冷静下来会感觉到后悔,从而背负新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个压力,有些人会更疯狂地购物,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心理学中,将这种过分依赖购物的行为,称为购物依赖症。
在小说《购物狂的异想世界》里,就描绘了一个患有购物依赖症的人是如何买东西的。小说的女主人公每次购物时,都会对自己说:“今天这么累,所以一定要买这个来犒劳自己。”就这样,在小说的最后,她变成了一个购物狂。小说中的故事比较夸张,但是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以“犒劳自己”这个理由,来买东西,结果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想要养成“不买”的习惯,就要培养理性的消费观。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就拿买衣服来说吧,你可能会想:这件衣服的颜色好看吗?尺寸适合我吗?款式时髦吗?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件东西,对我真的有用吗?”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你在购物之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考虑好这个问题,才不会冲动消费。为此,本书作者金子由纪子给大家支了一招,那就是:当你想要买一件物品的时候,先忍两天,仔细考虑一下,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你还觉得非买不可,那么这就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第三个习惯:不存。
有人曾经说过,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存东西的人。这句话虽然是句玩笑,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人是这样的。特别是老一辈的人,或许是因为对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特别喜欢把一大堆东西存放在家里,卫生纸、保鲜膜、米面油盐等等,总会买很多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年轻人虽然不像老一辈那么爱囤货,但每次大减价的时候,总是挡不住价格的诱惑,买了很多化妆品、衣服堆在家里。但在“不持有的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想法。
存储太多同样的东西,不仅会让家里变得满满当当,而且整理起来也非常辛苦。你需要按照类别、保质时间等进行整理,否则不仅会找不到自己要用的东西,而且很有可能给会让这些东西变质过期,直接不能用了。除此之外,大量地储藏东西,还会让你产生放纵心理,变得浪费。试想一下,当你家里面囤了大量的日用消耗品的时候,你用起来就会不节省、不珍惜,这样反倒造成了资源和金钱的浪费。
所以,你要养成“不存”的习惯。为此,你首先要理性地估算一下,看看自己每天能消耗多少物品,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购买物品。同时,你还要开动脑筋,寻找一些环保、便宜的代替方法。比如,很多人认为纸巾是家里必须要储备的东西,但是有些情况下,你可以用布来代替纸巾,这样能减少纸巾的用量,既环保又省钱。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旧的棉T恤可以用来做抹布,来擦家具、擦地板。在生活,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智慧,发现更多的生活技巧,这样就能真正驾驭“不持有的生活”。
第四个习惯:扔掉。
很多人觉得:扔东西嘛,多简单的事儿啊,还需要养成习惯吗?!但事实上,“扔东西”这件事,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容易。无论是购买还是接受赠与,“获得”总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但是当要丢掉一件东西的时候,却总觉得很不舍,甚至会想“先留着吧,万一以后有什么用呢?”在这种心理下,扔掉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且在未来,养成“扔掉”这个习惯会越来越难。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将不仅是人们的自愿行为,在将来还会出台具体的法律和制度。今年6月29日,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中谈到,住建部正在加快推动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工作,尽快形成法律草案。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垃圾分类让人们更难养成“扔掉”这个习惯。
日本是垃圾分类执行最好、最严格的国家,本书作者金子由纪子,对此就有深刻的感受:你需要把要扔掉的东西分成九大类,然后还得在指定的日期内分别处理掉,一旦有差错,你就得等下一个星期了。如此麻烦的一件事,让很多日本人家里存放着许多用不着的东西。
所以啊,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养成良好的“扔东西”习惯,来应对未来处理物品的难题。其实在昨天,我们就已经讲过这个问题了。首先,你要让家里的物品在自己管理能力之内,一旦感觉物品数量已经超过自己的管理能力,就需要对家里的东西进行“审查”,看看有没有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及时将它们处理掉。那些还有价值的东西,你可通过网上的一些平台将它们转卖掉。其次,对于垃圾,作者建议你每当遇到要扔掉的物品的时候,就立即把它们分好类,这样就可以省下集中处理垃圾的时间,同时能让家里更加整洁、干净。比如在中国,好多人有集中处理纸箱和饮料瓶的习惯,这个时候,你就要在一开始就把废纸、废纸箱、饮料瓶分类放好,然后在合适的时候集中处理掉。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内容:不持有生活方式的基本原理,以及养成不持有这种生活方式的前四种习惯。我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给你讲了不持有生活的基本原理:要让出去的物品数量,等于或大于进来的物品数量,这样才会让家里的物品数量保持一定,或慢慢减少。
其次,我给你讲了养成不持有这种生活方式的前四种习惯:
第一,不要。意思是你要拒绝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第二,不买。意思是你在买东西的时候,要想清楚这个东西是不是对自己有用。
第三,不存。首先需要你理性评估自己的生活,看看什么时候才需要补充一些消耗品。同时,你还要开动脑筋,用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来代替一些易耗品。
第四,扔掉。对于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你要及时舍弃,同时做好垃圾分类,让家里更整洁,也能更好地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