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商务印书馆。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拎着一个厚重的包找到了商务印书馆外语辞书编辑室。接待他的是一位小编辑,问他:“您要出什么书?”老人说:“我想出一本词典。”“什么名字?”小编辑问。“《普什图语汉语词典》。”老人回答。
“没听说过啊。”小编辑摇摇头。“大概有多少字呢?”她又问。“200多万。”老人仍然淡淡地回答道。小编辑这下有点震惊了,赶忙去找编辑室主任。
当商务印书馆外语辞书编辑室主任张文英赶到时,老人从包里拿出了厚厚一摞打印的文稿。后来他们才知道,这部体量巨大的“词典”,居然是在路边打印店里打印出来的。在认真翻看完“词典”后,张文英震惊了,应该说,整个商务印书馆都震惊了。
因为,这部词典根本不是什么打印的“路边货”,而是由国家层面决定、商务印书馆正式立项的“国家工程”。在商务印书馆的档案室里,他们找到了关于这部词典的记录:按照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组织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时间是1978年。
这意味着,到2012年为止,这部词典编了整整34年。
编这部词典的老人叫车洪才,他当年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才42岁,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工作,正当盛年。要编的这部词典,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非常冷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习这种语言的不到100人,目前长期使用的也就30多人。但车洪才不只是要为这不到100人编词典,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编写这部词典。
当时和车洪才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从河北文化馆抽调来的他的学生宋强民。他们乐观预计这部词典大概需要编个两三年。没想到,中间因为工作调动、人员调整等各种原因,编纂工作不断搁浅。其间,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商务印书馆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没有人记得当年曾有这么一个编纂词典的计划。
唯一没有忘的,就是车洪才。
已经退休的他,选择继续编纂词典。等到词典真正编完,车洪才已年近八旬,而他的助手和学生宋强民则在2000年就去世了。
2012年4月,去商务印书馆的那天,是车洪才30多年来头一次去。他洗好了头,穿上一件棕色的皮夹克,就像是去交一份昨天才布置、今天就完成的工作一样。但没有人知道,这一天,他已经等了30多年。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真的让我热泪盈眶。
34年前,国家曾经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但后来,国家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任务,唯有他自己一直没有忘记,默默编了30多年。车洪才说:“我不求名,不求利,到现在没拿到一分钱,完全是自己花精力在搞这个东西,评职称什么的都没用过这个,用不上。”
这就是我们国家老一辈人默默奉献的精神。
直到了后面他都已经没有了领导,没有了同事,没有了监督,没有了进度要求,也没有了最后期限,但他都没有放弃,没有别的原因,只为完成对国家的承诺!
他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责任担当,这种始终默默奉献的精神,这种信守承诺的决心,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